讓孩子做他們自己
時間:2020-07-23
來源:Yojo幼兒園聯盟
作者:王方
點擊:次
說起德國的兒童教育,很多人會聽說“德國孩子不早教”,但可能并不相信這是真的。我的一位德國朋友告訴我:她的丈夫是德國的交換學者,他們相識在美國的常春藤大學。定居德國前,兩人都是哈佛大學的博士后。那位先生雖說專業是經濟學,可彈得一手好鋼琴。他自言幼兒園時期他就非常喜歡鋼琴,弟弟貌似更喜歡數學,母親為他們分別請了教師,從小堅持學習。雖然這位先生從未去考級,但鋼琴已經成了他的一個特別愛好。
朋友告訴我,并不完全是“德國孩子不早教”,但德國兒童教育的一個特別傳統就是——讓孩子做他自己!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會讓人覺得德國教育比較隨意,不刻意給孩子灌輸各類學科知識,但絕不等于沒有早教。
混齡班,大小孩子互相促進
以我的這位朋友一家為例,她有兩個女兒,都在上幼兒園。而德國的幼兒園是混齡教育,所以她家年齡相差3歲的兩個孩子在一個班。朋友描述,各個年齡段孩子集中在一起,低齡的孩子自然而然跟著大齡的孩子,學習能力會更強;而大齡的孩子有著“小粉絲們”的崇拜,行為舉止自然而然帶了一份自我規范和領袖氣質,懂得照顧人,有著當哥哥姐姐的自豪。
比如收納玩具這件事,在美國,一般是老師指點孩子們將各類玩具收入各自標好的收納盒,老師自己基本不動手。而在德國,原則上是老師自己做,但老師常常會邀請孩子們幫忙,大齡的孩子已經養成了習慣,會主動過去幫助老師,小年齡兒童自然照著做,整個過程看著特別和諧自然。孩子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如果大家都在做,其他孩子也會被吸引過去,參與這項活動。
由此可見,德國幼兒園不是沒有早教,而是教育方法及方式有所不同,他們更注重孩子生活能力與適應環境能力的開發。
有爭端,讓孩子自己解決
根據朋友的說法,在德國幼兒園,老師管的并不多,除了最基本的原則:比如不能打人,不能做太危險的動作等,孩子之間的互動基本上是不受約束的。
其實,那么多的孩子生活在一個相對狹窄的空間,沒有爭執是不可能的。我的朋友跟我詳細講述過她家兩個女兒在學校的表現:姐姐凡事喜歡和小朋友們講道理,和同齡的小朋友相比,她有一定的大局觀,所以講究公平的姐姐身邊聚集了一批仰慕她的孩子;妹妹則有些小霸王性格,習慣用“武力”解決問題,比如搶玩具,或是干脆動手推小朋友。回家路上,姐妹倆總不免有些爭執。媽媽感到奇怪,問她們為什么不去找老師解決問題,這回姐妹倆竟異口同聲回答:老師不管!
一天下午,媽媽去接姐妹倆的時候,發現姐姐臉上有傷,而老師則很淡然地解釋:兩個孩子打架,不小心妹妹抓傷了姐姐。從頭到尾,老師都沒有說妹妹頑劣的話,也沒有提醒家長回家需要教育孩子不可以這么野蠻。倒是我的朋友很惶恐,向老師抱歉解釋:慶幸妹妹只是傷到了姐姐,要是傷到別的孩子就麻煩了,請老師以后多多管教!
這回反倒輪到老師驚訝了:小朋友在激動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很正常,又沒有造成很大的問題,而且孩子打架過后并不記仇,你看她們現在玩得多好。
在“放任”孩子爭吵打架這個問題上,德國教育家有自己的見解,他們認為孩子的社交能力就是需要在與小朋友的互動中鍛煉,這里不需要家長的干預或裁判,他們自己可以很好地解決,并在沖突中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與危機處理能力。
不過度保護,讓孩子做自己
你能想象讓6歲的孩子自己騎車去上學嗎?你能放心你的孩子在沒有大人關注的情況下穿行繁忙的馬路,和小朋友一起逛街嗎?德國柏林的孩子,在學前班的時候,父母就開始鍛煉他們走路或者騎自行車自己上學,老師也會鼓勵家長不要用車接送孩子。在這種大環境下,大部分德國孩子都樂意自己上學,不需要家長接送。
在我看來,德國的幼兒教育更傾向于讓孩子在玩耍中提高社交能力,其主要目的是讓孩子將來更獨立,更自信,而不是依戀父母或是師長的過度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