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疏導負面情緒
時間:2020-03-31
來源:Yojo幼兒園聯(lián)盟
作者:王方
點擊:次
那些在孩子童年期結(jié)束前,進行了足夠的心靈探索,能夠較好的與自己的情緒感受正確相處的孩子是幸福的,在他們長大以后不會到處去尋找童年缺失的東西,比如愛、安全感和幸福感,能夠很好的和自己的感受相處,活得鮮活,與每一位父母共勉。
延長的假期里,3歲小朋友時不時就會出現(xiàn)一些小情緒,媽媽下班回家如果沒有給她買喜歡的零食或者玩具,她就會很不高興,噘著小嘴巴跑開,倘若帶了她所謂的“好東西”,則是滿臉笑容,追著你說個不停,媽媽,為什么要給我買這個呢,好好玩喲,媽媽,這個很好吃的……。
起初,老母親沒有十分在意,以為是孩子在家呆的時間太久了,媽媽帶回來的東西仿佛就是她和外面的世界連接的紐帶,可是一次兩次,孩子似乎開始習慣開門后的“小禮物”,如果看到我空手而歸,就是一副很不高興的樣子,滿臉的委屈,甚至會找地方躲起來。而這種小情緒在生活中也時有體現(xiàn),一不留神哪句話就惹得人家不高興了,要不找個角落生一會氣,要不轉(zhuǎn)身就走了,留下好氣又好笑的我們。
和好朋友聊天,同為寶媽的她也被類似的問題困擾著,孩子玩手機停不下來,大人制止時他就發(fā)脾氣。冷靜下來思考,孩子為什么會有這些小情緒?其實,他們和大人一樣,也會有傷心、失望、焦慮、緊張、憤怒、沮喪等負面情緒,不同性格的孩子其外在的表現(xiàn)也不同,A孩子遇到不高興的事可能會默不作聲,B孩子則可能暴跳如雷。面對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大人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進行疏導?
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仍然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大人如果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孩子就能更好地表達他們的情緒。舉一個生活中很普遍的例子,我們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有時候情緒上頭了可能會摔東西,孩子將這一幕看在眼里,某一天他也這樣做的時候真的一點都不奇怪,我自己就有這樣的切身體會,孩子兩歲多的時候有段時間一不高興就扔東西,反思自己,一定是某個時候爸爸媽媽這樣的舉動影響了她,我們改正自身問題,孩子后來也很少有這樣的行為了。所以,作為一面鏡子的父母們,只有學會和自己的情緒正常相處,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
引導孩子認識情緒。情緒是自然的體驗和感受,但人并不是天然就能分辨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小孩子,有時候可能感覺到不開心,但是卻無法清楚地表達這到底是難過、失望還是委屈、憤怒。所以,大人們可以在育兒過程中不斷豐富孩子關(guān)于情緒的詞語,并且加強對這類詞匯的理解。比如在玩貼紙時,各種各樣的表情需要貼上去,小朋友就可以慢慢熟悉這樣的表情是開心,那樣的表情是委屈,其他的又是怎樣怎樣的。在看繪本時,兔子和小熊本來是好朋友,但是卻因為一件事情誰也不理誰了,這個時候可以告訴她因為他們都生氣了,失去了好朋友兔子很傷心,小熊也很難過。
孩子小時候一般都怕黑,怕小老鼠,大人可以告訴他們這樣的感覺是害怕、恐懼。通過生活中不斷的引導,孩子會漸漸明白,哦,原來這樣的體驗是什么,那樣的體驗又是什么,對情緒就會逐漸有一個合理的認識。
嘗試接納孩子的情緒。情緒是人對外界情境的本能反應,雖然我們不贊成一些過激的情緒表達方式,但是情緒本身是沒有對錯的,只有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才等于承認他們對外界情境的反應是正常的,在這個基礎上,也才能進一步幫助孩子疏導負面情緒。有一天晚上,我家小朋友被一個新的動畫片迷住了,好好叫了好幾遍說要上床睡覺了,可是根本不管用,于是我走到電視機前準備直接關(guān)掉,孩子急了,說不能關(guān)不能關(guān),馬上要哭了出來的樣子,我便嘗試著問她,動畫片很好看對不對?是的。如果我直接關(guān)了你會難過是嗎?嗯,我會不開心,想哭。可是電視機也要睡覺了,它太瞌睡了啊,你看它時不時的還會打盹呢?(其實是網(wǎng)有點卡)。哦,那好吧,那就讓它睡覺吧,明天了再看可不可以?可以。起初孩子看到我要關(guān)掉電視機,想哭,不開心的情緒很正常,我當時要是強行關(guān)掉,孩子可能會哭鬧,最后悶悶不樂地上床睡覺,但是,如果嘗試用她能接受的方式去溝通,效果顯然是不一樣的。
其實,當孩子出現(xiàn)情緒的時候,家長嘗試去理解和接納,孩子也會慢慢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以后被情緒困擾時,就會積極應對它,反之,如果孩子的情緒總是不被接納,孩子可能就會壓抑情緒,也學不會如何處理。比如說孩子明明想哭了,大人卻說不許哭,憋回去,久而久之,你以為孩子很少哭了是變懂事了,殊不知只是長期被壓抑的結(jié)果。
教會孩子正確表達和管理情緒。表達情緒的方法有很多種,哭鬧、喊叫都是,但是益于身心健康的方式,則需要父母去引導。比如,可以教會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來,“這件事讓我感到很生氣,我不喜歡我一做錯事你就跟我急、朝我吼的樣子……”。也可以嘗試用孩子喜歡的方式,不開心的時候畫一幅畫,做做操,跳跳舞,大聲地唱一首喜歡的歌,或者,長大一點的時候,跟爸爸媽媽一起跑步、爬山,把情緒用一個合理的方式表達出來,比憋在心里或是有事就暴脾氣,會讓人身心舒適很多。
情緒abc理論認為,激發(fā)事件A只是引發(fā)情緒和行為后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fā)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chǎn)生的信念B,所以,管理情緒前先去尋找孩子發(fā)脾氣、扔東西的深層原因是什么,以我家孩子最近的小情緒為例,她認為媽媽今天買了玩具,明天買了零食,那么天天都可以這樣啊,怎么可以突然空手而歸呢?正是這種不合理的信念,才讓她不高興了,耍小性子了,所以當我告訴她天天買這些東西是不現(xiàn)實的,錢都花完了需要買其他東西的時候怎么辦等等,孩子理解了也就欣然接受了。
雖然說各種各樣的大道理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但是不去嘗試,就永遠不會知道大人與孩子其實可以更好地相處,而不是用武力和暴力解決問題。有這樣一段話:那些在孩子童年期結(jié)束前,進行了足夠的心靈探索,能夠較好的與自己的情緒感受正確相處的孩子是幸福的,在他們長大以后不會到處去尋找童年缺失的東西,比如愛、安全感和幸福感,能夠很好的和自己的感受相處,活得鮮活,與每一位父母共勉。也希望父母們,能夠不斷學習并且嘗試成為這樣的父母,溫暖自己也溫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