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一起面對疫情帶來的改變
時間:2020-02-11
來源:Yojo幼兒園聯盟
作者:王方
點擊:次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展至今,很多孩子已經配合著乖乖在家生活和休息了快兩個星期,孩子的心理可能會發生變化:為什么還不能出門去玩?為什么新聞里說生病的人還在增加?到底什么時候能打敗病毒?
孩子的焦慮非常可以理解,作為家長,面對孩子最近的反復詢問“媽媽,我什么時候能出去玩?”,該怎么應對?如何跟孩子一起面對持續在家帶來的各種心理變化?
如何跟孩子一起面對疫情帶來的改變?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的心理影響主要來源于兩方面:
1、 生活的變化;
2、 家庭成員情緒影響。
孩子的情緒變化需要家長的有效識別,那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描述事實——不回避是一種人生態度
我們在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時候,有一個重要原則:回答問題的態度比回答問題的內容更重要。與性教育同理,應對突發性事件我們應該如實告知,并針對孩子的年齡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來告知。如果遮遮掩掩反而帶來孩子的猜測,在猜測的不確定中就會產生焦慮。
面對突發事件,人們進入應激狀態是一種正常反應。就像我們平時外出旅行,尤其是出國旅行,或多或少都會有應激性反應,但由于提前做好了路線的規劃和各種準備,這種應激反應就會相對較弱。
你可以這樣告訴孩子:新型冠狀病毒具有傳染性,而且它有時候會悄悄藏起來,所以不容易被發現。為了避免被傳染,在病毒被消滅之前,我們都要暫時呆在家中。現在有很多專家和醫務人員正在努力消滅病毒,等病毒被消滅了,我們就可以出門了。
科學普及——科學是所有學習的硬核
1、 了解科學知識
對于低齡階段的孩子,可以用故事配以圖片的方式來告訴他。前些天,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帶花冠的病毒,你為什么那么壞?”,就生動地回答了孩子們提出的二十個問題,通俗易懂。2、增強身體免疫力
在家中可以和孩子討論有哪些可以在家中進行的運動。你可以這樣說:
一、剛才你說我們平時要鍛煉,但是我們現在不能出門,那怎么鍛煉呢?
二、哪些運動可以在家里進行呢?
三、哦,我們原來有這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請你記住:每個問題都有三個以上的解決辦法。
心理學里有一個理論叫“遷移”。當孩子面對困境有多種解決方式的時候,也能在未來人生遭遇其它問題的時候,擁有更加開闊的思維。讀到這里,你是不是發現我們可以把問題當做訓練孩子思維的資源,這樣就讓負面的事情變成了正向積極的事情。
3、 學習正確的防護方法
家長可以從相關機構、權威媒體找到相關知識和孩子分享。
處理情緒——成為孩子的穩定劑
疫情當前,群體性焦慮彌散性、社會活動明顯減少,焦慮使得我們比較容易關注負面信息,這都會給我們帶來負面的心理體驗,但是我們要認識到這些負面的體驗都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
孩子的情緒來自家庭營造的氛圍,對孩子最好的安撫就是父母的“心安”。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的表現:
0-6歲孩子產生的心理影響不大,但如果主要撫養人被隔離,會引發孩子的焦慮,孩子會出現一些反復的動作,比如吸吮手指、語言退化等退行性反應。
6-12歲小學階段,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會用語言表達情緒。年齡越大的孩子受成人的影響越大,尤其是父母及家人的情緒和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父母焦慮孩子就焦慮,父母對外界敏感孩子就敏感,反之父母平和孩子就平和。
12歲以上的孩子受父母影響反而不大,他們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接近于成年人的反應,也有對開學延期的竊喜和擔憂。對于即將參加中考和高考的孩子,會引發更多的焦慮和應激反應。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討論出現所有后果的應對方式。
綜上所述,家庭營造的心理氛圍會對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重新規劃家庭的時間和行為、保持穩定的情緒是給孩子最好的定心丸。
做一些平時不做的事——讓你的生活與往不同
家長和孩子在家也可以做一些平時不做的事情,讓你們的生活與往不同。比如:讓音樂在空氣中流淌、對上學期的知識查漏補缺、各種DIY、在線課程學習、親子讀書會、家庭電影。
1、在線課程學習
觀看網絡在線教育資源,讓孩子們假期生活充實有收獲。
2、親子讀書會
在網上組織年齡相仿的孩子們共讀一本書,讀完后開個視頻討論會。可以一起聊一聊:
(1)這本書讓你最有感受的地方是什么?
(2)如果故事結局可以改寫,你會寫出什么不一樣的結局?
(3)如果你可以和作者對話,你會對TA說什么?
3、家庭電影
在大家庭群組織共同看一部電影,看完后每個人把自己對電影中最有感受的部分在群中做分享。家庭成員處于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和人生經歷,我們會看到很多不同的視角。
這可能是自孩子斷奶以來,第一次有這么長時間父母共同陪護孩子,如果善加利用,就會成為人生中非常寶貴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