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會孩子疏導自己的負面情緒?
時間:2019-06-20
來源:Yojo幼兒園聯盟
作者:王方
點擊:次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作為家長我們常常會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孩子們也一樣,所有的孩子都會遇到不愉快的情緒狀態。但是情緒本身是沒有對錯之分,它只是需要被我們所理解。并不是所有情緒都是壞的,壞的是處理負面情緒的不當方法。
孩子對情緒的感受非常直接。因為在孩子四歲以前,還無法建立一種邏輯機制。
四歲以前孩子連邏輯記憶的能力都沒有,多數是機械重復,對情緒也是直接印刻。
所以,能和孩子在四歲以前用情緒溝通,孩子是非常幸福的。
那么作為老師和父母我們該如何發現和識別孩子的情緒,教會他們疏導自己的負面情緒呢?
第一,孩子的情緒很大部分來自身體。
四歲以前孩子的情緒實在是太少了,幾乎就沒有什么情緒可言。
渴了、餓了、累了、困了,就只有一種表達方式:哭。
身體不適是最壞的情緒催化劑。
對太小的孩子而言,與其去在意他們發了什么脾氣,不如先關心孩子的身體。
對現代家庭而言,孩子吃的太多,脾胃不適,消化不良,肝火也會很旺。
簡單來講孩子身體不好和孩子情緒差是有直接關系的。
孩子每一個脾氣,都發的有根有據,不要只是簡單指責孩子的不是,先看看孩子發脾氣的身體原因。
第二,教孩子識別情緒。
情緒是自然的體驗和感受,很多時候孩子莫名發脾氣,其實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當孩子每一次發脾氣時我們都應該要問他除了身體以外的問題,并且可以幫助他把脾氣劃分成憤怒、委屈、恐懼、悲傷等等的情緒。
幫孩子識別情緒,其實也是為了告訴他們更關注自己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情緒,以及怎么去應對。家長們可能有意識的豐富孩子關于情緒的詞語,無論是正面的情緒還負面的情緒。做法有很多種:
比如:我們在給孩子講故事時,要細致、精確地描述故事中人物的情緒,而不是籠統的“開心、高興、難過”之類的詞帶過。
第三,孩子一定要釋放情緒。
很多老年人帶的孩子是不允許孩子哭的,孩子剛想哭就會跳出來說,你怎么能讓孩子哭?其實哭一哭又能怎么樣?
哭是非常正常的情緒表達,哭得狠才能笑得厲害啊。
孩子要承受那么多莫名的情緒,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哪里承受得住。索性就讓孩子哭個痛快啊。
當父母覺得孩子哭得很正常,那么孩子也就不會覺得哭一哭有什么了不起,更加不會用哭來控制大人,只會覺得哭是一件讓自己宣泄的事情。反倒哭著哭著,就哭的少了。
第四,家長學不會控制情緒,起碼學會不要情緒不好的時候和孩子講話。
人非圣賢啊,誰能沒有個脾氣。
特別是成年人,面臨極多復雜的人際關系,是最容易積累負面情緒的。
而這些情緒的出口,往往就是孩子。
但凡成年人有點什么情緒,孩子又碰巧做錯了點什么事情,結果就是把孩子訓得跟什么似的。
當我們家長情緒特別不好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孩子,讓他自己玩一下,并且強調:爸爸/媽媽現在心情不好哦,請你現在不要和我講話。
如果孩子很小就開始和孩子這樣溝通的,孩子長大后也就學會了這個方式。同時也要告訴孩子,當我們發脾氣的時候,不是因為孩子本身做錯了什么,而是我們自身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在表達自己情緒時,可以害怕,但不要過度慌亂;可以氣憤,但不要制造暴力;可以難過,但不要沮喪崩潰。父母應該是孩子情緒示范最好的老師,讓孩子知道并了解我們如何真實地表達情緒,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成長。
第五,通過游戲、活動、繪本等親子活動正確引導孩子學習控制負面情緒。
1.教會孩子如何分辨生活中的那些事情可能會導致孩子的負面情緒,并讓孩子感受負面情緒會如何影響身體。這里可以通過我們常見的表情圖來和孩子一起學習,比如最常見的喜怒哀樂的肢體圖。
比如當孩子生氣時,父母可以問孩子“你在生氣嗎?”直接讓孩子知道他現在是處于什么樣的情緒中,當孩子能理解自己的情緒后,也才能理解別人的情緒;之后家長可接著說:“我知道你在生氣,讓我們都安靜一下”,這主要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是被理解的。
以及通過繪本等形象的描述讓孩子感知:“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會雙手緊握,肌肉緊繃,心里難受”等。
比如幼兒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時,經常發出尖叫式的喊聲很正常,家長可以這樣示范:說話都慢條斯理,柔和些,一句一句,孩子聽得懂、聽得全,聽得舒服,這種示范作用孩子是會看在眼里的,這樣,在孩子尖叫時你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例如(豎一個手指在嘴巴前示意),他就會立即警覺。
2.教會孩子明白我們同時有生氣按鈕和冷靜按鈕。總是會有一些原因引發某種情緒,可以是借助繪本故事,通過告訴孩子啟動生氣的原因和緣由。
3.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情緒降溫法。
談一談孩子不開心的事情;
畫一幅畫來表達孩子此時此刻的情緒;
做一些事情,比如跑步、捏球、喝水、數數等,讓心思暫時脫離此時此刻的情緒;
聽音樂,一起哼音樂;
教孩子做深呼吸,在呼氣和吸氣之間感受和放松自己的身體和肌肉;
4.情緒疏導過程需要注意兩點
1)轉移注意力不是長久之計:作為家長,若只會在孩子產生負面情緒后才來針對他的行為哄或轉移注意力,說明家庭互動模式并沒有成長,也沒幫助孩子成長。不要只靠著哄,父母要學會從孩子的情緒表達上判斷孩子的需求,以適合可行的方式及時作出回應。
2) 沒找到原因的講道理無任何意義:“一味地給孩子講道理,講道理不成便任由孩子哭”的做法是不妥當的。在孩子情緒并未緩解,同時家長也沒有找到原因就講道理,只會讓孩子陷入無助的苦惱。當孩子沒轍了,只好不管,孩子安靜下來只是絕望,和父母的情感距離就更遠一點。這么做的后遺癥就是脾氣越來越大,其實不是脾氣,而是無路可走。
家長引導和示范孩子情緒管理的方法有無數種,挖掘這些需要家長積累生活的智慧。隨著孩子的長大,一味地用轉移注意力的做法已經不適合,并且會有更負面的影響。作為父母,我們的核心議題是,如何幫助孩子找到對孩子自身、對別人都無傷害的表達方式,幫助孩子正確對待和表達情緒,尤其是消極情緒。因此,理解、示范、引導孩子去管理自己的情緒,當陪伴和幫助孩子直至不再哭泣、情緒穩定,這才是家長與孩子開始討論和溝通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