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進行手工活動、數學操作活動的時候,總有幾個小朋友會說:“老師我不會。”“老師你幫我做。”“老師我需要幫助。”其實要做的都是很容易的,可是那些孩子卻只是呆在邊上,帶著渴求的眼神望著你,或者看著其他孩子做。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祖輩都是持著含在嘴里,捧在手心的態度,把孩子當寶貝一樣地寵著,為孩子包辦一切。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讓孩子喪失了獨立性,而變成一個沒有責任感,不用頭腦的怯懦的人。而幼兒時期是打基礎的階段,因此,需要在幼兒時期,在家園共同努力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為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創造環境與條件。
一、在幼兒園中,教師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在幼兒園日常生活中培養獨立性
2~3歲的孩子,是他們自我意識開始了萌芽的階段,他們的言語和動作都有了迅速發展,對周圍世界的認知范圍也在逐漸擴大。他們的獨立意識也在點滴間逐步培養起來,喜歡自己去探索這個新奇的世界。隨著他們身體的發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漸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斷提高,他們開始嘗試探索,從不會做,到學著做,到會做,從做得不像樣,到做得井井有條。在這個必然的規律和必經的過程中,孩子獲得了自身的發展。于是我們就可以要求孩子從身邊的一些小事開始,讓他們學著自己吃飯、穿脫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覺等。雖然有時他們吃飯的速度很慢、他們的衣服穿得并不是很整齊,玩具收拾得不是很干凈,但是我們在活動的過程中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主,讓他們體驗當小主人的感覺,讓他們在活動過程感受獨立做事的樂趣,以此來培養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同時,對他們做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勵和要求他們去克服困難,堅持自己去獨立做事,為孩子的自主、獨立發展創造民主、寬松、愉快的氣氛。
2、在教育中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教育家蒙臺梭利十分重視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她說:“教育者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她認為,兒童自身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我們應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獨立性,放手讓他們在活動中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的父母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能力進行培養,如:進行游戲時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游戲角色、游戲環節、游戲方式,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選擇、探索、表達的自由。在孩子間發生矛盾時,教師不是作為權威者來評判誰對誰錯,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權利交給孩子,給予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自己學會解決問題。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我們應注意啟發他們自己動腦筋進行探索,來得到問題的答案。在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時不必擔心失敗和批評,可以大膽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意見,而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訴給孩子。同時我們也應該尊重孩子,注意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要認真傾聽孩子,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以商量的語氣對孩子發出做事的要求,而不是以命令的口氣來要求,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這并非是嬌慣孩子。事實證明:受到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善、懂禮貌、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孩子受到應有尊重的良好反應。
3、在因材施教中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之間是存在能力差異的,具有較強獨立意識的孩子,我們應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去探索周圍世界,并在主動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獨立意識較弱的孩子,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須因材施教。就拿畫畫來說,剛開始我們的孩子涂色的能力不是很強,經常涂得到處都是,后來孩子們經過反復練習,都能均勻地涂色了。如果我們對每個孩子都做出過高的、不合理的要求,或是因為孩子一時沒有達到你的要求,就橫加指責,孩子就會產生恐懼心理,然后產生依賴心理,尋求教師的幫助。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差異及時調整教學過程與環節,讓每個孩子都在學習中進行獨立性的培養。
孩子的獨立能力并不是只在幼兒園中經過教師教育鍛煉就能獲得的。他們更多的時間是和家人呆在一起,如果家長總是幫孩子把一切都做好,孩子的自理能力就會很差,這也會給老師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工作的開展帶來一定難度。因此,我們需要讓家長了解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重要性,爭取家長們的理解和配合,和家長統一思想,以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孩子獨立性的培養需要家園合作,齊心協力。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才會得到提高,其他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發展,最終實現全面發展。
二、家園共育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需要家長做到以下幾點:
1、對孩子要放手
培養孩子的自我獨立能力是一項長期、繁瑣、細致的工作。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把孩子的獨立能力從一件件小事中培養起來。幼兒期是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真正讓孩子做到:“好習慣,早養成,益終身。”當孩子在早晨起床時,可以教孩子自己洗臉。小班孩子喜歡游戲,我們可采用游戲的口吻說:“今天媽媽要和寶寶比賽,看看誰把臉洗得又快又干凈。”然后,給孩子一塊毛巾,邊示范邊講解洗臉、洗手的順序。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敗和失誤。只有經歷過失敗的洗禮才會看見彩虹。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大人應放手讓孩子在他生活的小范圍內自理,讓他失敗,碰釘子,這樣孩子就會從失敗中汲取教訓而成長起來。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生活中的小事如自己學會穿脫衣服、自己疊被子等都是些無關緊要的瑣事,大人隨手幫助就可以,不必讓孩子自己去做。就算讓孩子去做也做不好,或者認為讓孩子做太費神,還不如自己做省力。這些想法當然是不正確的。因為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主要是通過逐漸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而發展起來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必然妨礙孩子未來獨立生活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如果從小,一切都由父母包辦,孩子感到一切都可以依賴父母,形成一種“安全感”,那樣以后反而容易出大事。
2、讓孩子學會勞動
有些大人認為那么小的孩子怎么會勞動呢?還是我自己來做吧!其實從小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實際上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教育,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勤勞習慣,為孩子日后獨立生活打下了基礎。如當父母回家了,為他們拿拿拖鞋;吃飯時,發發碗筷;父母在掃地、洗衣時,可以幫忙拿拿簸箕、肥皂之類的東西。當孩子完成一項工作后,父母可以及時地給予適當的肯定和贊賞:“謝謝!”“你真棒!”“孩子,你做得真好!”孩子聽到贊揚的話語后會覺得自己的能力被肯定,會感到無比興奮和快樂,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增進了孩子與父母的感情。
3、模仿效應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我們要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行為楷模,作為父母不能以工作忙、沒時間為理由拒絕和孩子進行親子間的游戲。父母應多抽一些時間陪孩子玩,給孩子提供更多接觸、模仿的機會,這樣對孩子獨立品質的形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我們要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行為楷模,作為父母不能以工作忙、沒時間為理由拒絕和孩子進行親子間的游戲。父母應多抽一些時間陪孩子玩,給孩子提供更多接觸、模仿的機會,這樣對孩子獨立品質的形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