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的成績總是不理想?為什么孩子體質差?為什么孩子總是跟小玩伴鬧脾氣?您有沒有想過,自家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差別在哪?
或許,這都是習慣惹的禍。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也同樣受益一輩子。給孩子奮斗金山銀山,不如給孩子養成好習慣,因此瑞敏今天與大家分享這篇文章,共勉。”
中國古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中國人喜歡說:給孩子上規矩。其實我們更愿意說,那叫給孩子“習慣養成”。
從古至今,國內國外的教育大家們都說過類似的觀點: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葉圣陶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羅素說:人生幸福在于良好習慣的養成。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
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
早期教育花1公斤之力=后期教育花1噸之力。
1988年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
這位白發蒼蒼的老學者回答道:“是幼兒園。”
“在幼兒園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東西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道歉,午飯后安安靜靜地休息……”
出乎意料的回答直接說明了幼時養成良好習慣對人一生起到的作用和深遠影響。
幼時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間。幼兒習慣的培養,大多都是靠著父母的示范和引導。
1. 從語言開始文明習慣的培養
高爾基說: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是一個懂禮貌、有教養、舉止文雅的人。
從孩子呱呱落地之日起,他就開始“瘋狂”地向生活的環境學習語言,大人們和他說什么,大人們之間在說著什么,他都不分好壞地全盤吸收。
接著在牙牙學語之時,開始不斷練習之前學到、現在正不斷學習的各種詞語和句式。
一個孩子正是從“謝謝,請,對不起……”這些不起眼的日常詞語開始他的語言成長之路。
如果父母平日說話就是溫和有禮貌,再加上日后親子閱讀里多給孩子接觸詩歌、經典、文學作品等,那么這個孩子的語言修為一定不會差。
好的語言才能慢慢發酵出說話和氣、舉止文雅的好氣質。
2. 從進食培養孩子的規則習慣
進食是培養孩子規則習慣最重要的契機。家長可以從細節做起:
教孩子正確拿筷子的方法、等大人動筷子后才能吃、吃飯時手扶著飯碗、咽下嘴里飯菜再說話、吃飯時不要吧唧嘴、喝湯時不要發出響聲、禁止用筷子敲打飯碗、不能隨便更換座位、不能將筷子插在盛著米飯的碗里,以及吃完飯后碗里要一干二凈、添飯時不能說“要飯”或者“再要一碗”。
吃飯是一個孩子每天要經歷好幾次的事情,所以通過吃飯養成孩子的規則意識,這個契機非常重要。
3. 與他人和諧相處的社交習慣
語言是為了社交而服務的,因為社交的需要,我們才要學習語言。現在的社會講情商,而情商的重要指標常常是看是否會社交。
現在的父母已經越來越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合不合群?愛不愛跟小朋友玩?是不是樂意和別人分享?會不會欺負或者是被其他小朋友欺負?這些都是大多數父母關注的問題。
這時候父母的示范和引導顯得特別重要。
你希望孩子是樂于跟別人交流,友好相處的,那么首先父母也要做這樣的人,熏陶自己的孩子。并且創造機會,多帶孩子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不僅僅是同齡人。
在相處中,引導孩子與別人友好相處、幫助別人、與別人分享、考慮別人的感受。
日子久了,這些好習慣內化在孩子心中,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一個不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別人感受,善于溝通、善待別人的人。
4. 從自己穿衣開始培養勞動習慣
勞動習慣,同樣是一項應該從小培養的行為習慣。現在獨生子女家庭占絕大多數,父母常常會過度保護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覺得他們太小了,長大一些了,又心疼孩子忙著學習沒時間,生活上這些看似小事都處處代勞,這樣孩子就一再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自然難以培養起自立的品格。
其實家長不要以為這些生活瑣事不值一提——
孩子自立的意識正是從穿衣、穿鞋穿襪開始的;責任感正是從幫助爸爸媽媽洗碗掃地抹桌開始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正是從自主自己的生活開始的;自信正是從輕松掌控自己的生活開始的。
所以,放手讓孩子去做,你會慢慢看到驚喜。
5. 衛生習慣是一生健康的基礎
衛生習慣的培養重在兩個方面,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作息習慣。好身體是一切的關鍵,這一點越來越得到現代人的認同。
幼兒時期的作息習慣對過渡到小學階段特別重要。
當孩子從小就習慣了按時按點地做每一件事:起床、吃飯、喝奶、上幼兒園、運動、閱讀等,到了上小學時才能自律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更加有規律地進行娛樂和學習,達到兩者的平衡。
6. 運動習慣是一生健康的保證
生命在于運動。若該動不讓動,上學必多動;學前任其活動,動夠上學不動。其實運動協調能力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智力。
你也許想不到,有些小學生跑步姿勢不夠協調、易摔、不會跳繩、唱歌跑調、發言口吃、字寫得不好看、看上去聰明學習成績卻不如意,其實都和孩子的運動協調能力缺乏、神經功能失調有關。
當度過了幼兒時期,運動習慣更多地是幫助一個人強身健體、心情愉悅,擁有積極樂觀的好心態。
7. 閱讀習慣是一生的財富
現在,人們越來越認同教育應該是自我的、一生持續不斷的追求,而不是學校里的十幾年,老師灌輸給我們的那些知識。
自我教育的基礎就是要有閱讀習慣,自發地從各種書籍里汲取營養。
現在的童書市場比以前繁榮很多,各種好書層出不窮,親子閱讀的理念也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得到很多父母的贊同,不少父母已經開始在育兒之路上踐行起來。
在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起閱讀的習慣,會比成年后再來培養容易的多,也會在無功利性的閱讀中更加發現閱讀的樂趣。
當一件事是有樂趣的,那么離習慣就不遠了。
怎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這些良好習慣呢?家長可以從以下8個方面做起:
1. 有利的環境
提供固定、安靜、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一踏入這個環境就有氛圍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2. 耐心的引導
告訴孩子原因,讓他們了解為什么要培養這些習慣。當孩子在落實習慣培養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耐心地引導他們,不要期望一次成功,耐心多次才可以。
3. 及時的稱贊
當孩子做的好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地表揚他們,讓他們知道是哪個具體的行為做得好,值得表揚,增強孩子的自信,促進習慣養成。
4. 良好的示范
父母讓孩子養成的習慣,首先看看自己是否也做到了。身教永遠勝于言傳,有些道理說很多遍,不如自己做一遍。
你想讓孩子做事情專注一心一意,你就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做其他事;你想讓孩子遠離在家盡量不做分散孩子注意力、影響孩子學習的事。
5. 堅決的態度
培養習慣的過程中,當孩子不配合,或者效果不理想時,父母一定要堅決地表明自己的立場,給孩子界限,知道有些規矩是必須的!
6. 默契的合作
父母首先意見要統一,不要在孩子面前態度分歧,有不同意見私下交流討論。否則當著孩子的面,會阻礙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7. 制定規則
將習慣落實成具體的規則和計劃去執行。比如放學后有一個明確的學習時間,不隨意更改;學習的時候盡量不做其他事情等
8. 增添趣味性
順應孩子的天性,不妨給枯燥的計劃加點趣味性。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比賽、做到可以換取獎勵,做不到就要換取懲罰等等。用游戲的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習慣不是一天養成。成人養成習慣尚要21天,更別說是幼小的孩子。
不要忽略生活的日常,點點滴滴都是在培養孩子習慣的好時機,多用一些耐心和愛,將幼小的樹苗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