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寧波市聞裕順幼兒園 李江美
關注幼兒教師集體活動中教育策略的研究、優化,在一線教育實踐中非常盛行。具體表現在:教育相關部門經常組織各類集體教學活動評比,一線教師特別喜愛的培訓內容是名優教師公開教學展示活動。不可否認,圍繞集體教學展開的教育策略研究有利于提升教師教育能力,眾多名師、教學骨干也在這樣的研討、評比中嶄露頭角。然而我們要警惕,這種方式是否出現異化,即只是高度關注集體教育中的教育策略層面——教具制作、提問設計、回應分析,但忽視教育策略與幼兒當下真正的困惑、問題、興趣的關系。如果陷入這種誤區,那么無論怎樣研究集體教學的教育策略,它可能并不能真正提升教師的教育水平。因為教育策略的優化必須基于兒童視角,必須回到教師真正關注幼兒的這個教育原點。缺失了兒童視角的教育無法獲得幼兒的真正認同,也無法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案例分析:活動熱鬧就是兒童視角嗎?
王老師精心設計了一節社會領域的集體活動“我一個人睡”,目的是幫助大班幼兒嘗試獨自入睡。活動以幼兒是否獨自入睡的現場調查開啟,此環節幫助教師迅速了解班級孩子獨自入睡的現狀,并由此引發討論:為什么你敢獨自入睡?為什么你不敢獨自入睡?討論中,大部分幼兒不愿意獨自入睡的原因是:怕黑、怕怪獸。接下來,王教師從“我們即將要上小學,長大了,要學會一個人睡”為切入點,嘗試借助圖畫書、道具、圖表,讓幼兒共同尋找克服怕黑、怕怪獸的辦法。然而,一位幼兒的質疑引起了眾多幼兒的附和:“爸爸媽媽也長大了啊,他們都不是一個人睡,為什么我長大就要一個人睡?”
幼兒現場的質疑直接導致教師教育支持的無力。雖然活動中王老師運用了大量的教育策略——調查呈現、小組討論、實物探索等,雖然活動現場看起來也熱熱鬧鬧——使用小夜燈、選擇不同的毛絨玩具、傾聽各種音樂,但因為幼兒困惑于“長大了為什么要一個人睡”,導致活動結束后,很多幼兒仍然不愿接納獨自入睡。教育形式和教育實質的分離,讓王教師陷入了苦惱:自己和教研組一起反反復復研討了教育策略,但活動效果和預想有較大差距。
這是當下部分集體活動存在的問題:表面熱鬧、形式豐富,但實質卻可能是低效的。這個問題折射出學前教育當下的發展,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關注教育策略的優化,表明幼兒園教育從隨意走向專業;另一方面,教師、教研組的教育視角還沒有從“我”走向“幼兒”,這表明對幼兒教育真正目的的厘清還需要時日。下面以對“我一個人睡”重新建構的方式,說明一線教師可以如何基于兒童視角進行教育策略的優化。
活動重塑:怎樣落實兒童視角?
我園的園本課程非常強調教育中的生長點,這個生長點既包括幼兒的興趣,也包括幼兒的問題。教育必須以幼兒真實的興趣和問題為起點,在此基礎上的教育策略優化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1、回答幼兒困惑:為什么需要一個人睡?
針對大班幼兒一個人睡的問題,我們和幼兒一起設計調查表:我們一天需要睡多久?班級幼兒以此調查表為載體,花了一周時間,調查不同年齡段的人所需的睡眠時長。調查結果讓幼兒很吃驚,他們發現,嬰兒、幼兒、成人、老人的睡眠時長有很大差異。“爸爸媽媽睡7小時左右。”“我小時候要睡16小時呀。”“我現在比爸爸媽媽要多睡5個小時。”幼兒在真實的調查、比較、計算過程中發現,如果要爸爸媽媽陪伴入睡,爸爸媽媽或者睡不著,或者早上4點就要起床。他們自己得出了結論:我需要和爸爸媽媽分開睡,是因為我們的睡眠時長不一樣。小時候和爸爸媽媽一起睡,是因為我們晚上還需要他們的照顧,而現在不用了,就應該試著自己睡。
2、推動幼兒了解:一個人睡有什么好處?
當幼兒初步接納長大和爸爸媽媽分開睡的事實后,我們和幼兒一起簡單了解了氧氣和二氧化碳對人體、對植物的不同作用,然后給幼兒提供了一個檢測二氧化碳的小儀器。只要對著儀器呵氣,儀器內的二氧化碳數據立即會暴漲,甚至出現紅色警示。我們將儀器借給班級的幼兒回家使用,請幼兒將使用結果帶回幼兒園分享。幼兒在互相比較數值后發現,孩子和父母一個房間睡的大部分家庭,早上起來,二氧化碳的數據會變得比較高。而自己在一個房間睡的幼兒,早上起床,房間二氧化碳的數據變化不大。當幼兒明白二氧化碳值只有在一定區域才對人體健康有利時,這個實驗就能讓幼兒自然領悟:原來,自己一個人睡一間房,對身體健康有利。
3、順應幼兒需要:怎樣可以不怕一個人睡?
此時,一個人睡才真正開始被幼兒認同,幼兒也從“你們大人要求我做”慢慢轉向“我想試試一個人睡”。于是“怎樣才能不害怕一個人睡”便成了幼兒自己討論的話題,此時我們的聚焦支持開始出現。
幼兒中的先行者。邀請班級中已經能夠一個人睡的幼兒分享成功經驗與方法,鼓勵他們成為班級的“獨自入睡大師”,隨時隨地解答準備一個人睡的幼兒的各種困惑和焦慮。我們發現,這種讓幼兒隨時傾訴害怕心理,又隨時有人解答他的各種害怕問題的方式,能有效降低幼兒的焦慮情緒。而且解答者還是他們的伙伴,這能促使其他幼兒嘗試獨自入睡。“同齡兒童直接的相似感和親密感能激發他們彼此之間模仿的愿望。”[1]
隨機小妙招。在語言區投放圖畫書《第一次自己睡覺》《我可以自己睡覺》《床底下的怪獸》等,讓幼兒在欣賞、閱讀中,發現害怕一個人睡、害怕黑暗其實很正常,不用難為情。班級設置“今天午睡陪伴物”活動,幼兒帶來各種陪伴入眠的心愛之物在午睡時體驗,在午睡后分享感受。幼兒逐漸積累起愉快的入眠體驗,這些經驗能夠遷移到家庭之中。
集體活動。在幼兒有了較多關于一個人睡的相關經驗后,集體活動“不怕黑辦法多”順勢展開。活動中幼兒交流困惑、傾訴困難、尋找辦法、匯總經驗。幼兒分享自己從同伴、圖畫書中,以及自己嘗試后獲得的各種方法。活動的最后,還沒有一個人睡的幼兒都各自選擇了自己覺得有效的、能幫助自己一個人睡的方式,帶回家嘗試。在這個集體教學中,當然運用了很多教育策略:幼兒分組研討、教師分享自己克服怕黑的辦法、幼兒繪制各種幫助自己不怕黑的辦法等等。
后續支持。將集體活動的結束視為新的開始,第二天,及時組織幼兒分享自己所嘗試的方法的有效性,互相分享、交流。于是,獨自入睡變成了一項有趣的同伴行動。我們還對家庭進行有效支持,將幼兒關于一個人睡的點滴討論及時和家長分享,讓他們感受幼兒的努力。同時提示家長,在此階段需要用適合的方法傳遞給孩子“分開睡了,爸爸媽媽一樣愛你”的堅定信念,比如早上可以和孩子溝通:“昨天晚上媽媽11點鐘到你房間看你了,你睡得可香了,媽媽親了親你,你都沒有醒。”可以設置一個“家人團圓夜”,選定一天為孩子和父母共同入睡的日子,打開房門,家人在聊天中自然入眠。
教育思考:回到兒童視角
縱觀改變后的系列活動“我一個人睡”,集體活動起到的作用仍然非常關鍵,教育策略優化也仍然是集體活動高效的保證。30分鐘的集體活動時間里,教師運用了實物嘗試策略,幼兒真實體驗、嘗試了不同的方法;圖表梳理策略,幼兒零碎的方法得到清晰的梳理;親密人答疑策略:請爸爸媽媽視頻對話,解答幼兒對一個人睡的不同困擾。但這些教育策略優化能起到有效作用,是因為其建立在教育的三個根本之上。
其一,優化教育策略的目的是支持幼兒成長。
教育者優化教育策略是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舉措,但在優化教育策略時,我們始終要記得教育真正的目的是支持幼兒成長。如果錯誤認為教育中只要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只要讓幼兒參與討論,只要懂得運用圖示、圖表、課件,就是優化教育策略,那么即使教學現場很熱鬧,它對幼兒的成長也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有始終從“教育中幼兒在哪里”“幼兒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視角出發,只有堅持教育策略的選擇、運用必須以“是否吻合幼兒需要”“是否能推動幼兒成長”為依據,對教育策略的追求才具有真實的意義和價值。
其二,優化教育策略必須圍繞幼兒的真問題。
教育策略本身沒有高低之分,不能片面以教育策略是否多樣、新奇來衡量其教育作用。教育策略只要是從幼兒的真實問題出發去選擇和優化,就一定是適宜的教育策略。以幼兒一個人睡為例,教育者如果只是停留在表層的問題、自己想象的問題——幼兒怕黑不愿意一個人睡,而看不到幼兒的真實困惑,那么任何教育策略都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只有在教育者發現幼兒當下的真實困惑是“為什么我長大了就要一個人睡”時,一系列的教育策略才能真正發生作用。
其三,優化教育策略并不只在集體活動現場。
幼兒期整體學習的特點決定,有效的教育策略必須關注幼兒生活的完整生態圈。改變后的活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教育者敏銳地察覺到影響幼兒一個人睡的原因來自多方面,甚至有些幼兒根本就不害怕一個人睡。因此,支持幼兒一個人睡就必須整體考慮園內外資源、同伴的力量、家庭的支持。基于這樣的思考,教育策略的優化會從幼兒到班級到幼兒園到家庭。最終我們發現,這不但成功破解了幼兒一個人睡的困難,而且在這良好的協同育人機制下,幼兒發展了探究、交往、分享、嘗試等不同能力。
[1] [美]勞拉.E.北克著,吳穎等譯,《兒童發展(第五版))》,[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856.
原文刊登于《學前教育》幼教版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