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丙成,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前教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我國幼兒園和小學分屬不同學段,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上存在較大差異,由于兩個學段銜接不夠緊密,很多兒童入學后會出現各種問題和不同程度的困難,成為基礎教育的難點。促進幼兒園和小學科學銜接,全面做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工作,確保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向小學生活過渡,為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對促進兒童身心發展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幼小銜接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一些父母將子女的教育寄托于知識的訓練、智力的開發與強化,盲目地將幼小銜接教育簡單地等同于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訓練。其實,有些知識、技能在孩子成熟到一定程度時再學是輕而易舉的事,而刻意地提前進行知識訓練,孩子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使孩子犧牲多方面發展的機會,不僅剝奪孩子自由想象和發揮的空間,而且沖淡或擠壓著本應需要更加關注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創造力的培養、情感社會性的發展、個性的豐富,乃至整個人格的全面而和諧的發展。
幼小銜接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身心健康、生活習慣、學習品質、情感社會性等每一方面的發展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都很重要,每一個方面都不能少、不能差。因此,要注重身心、生活、社會、學習等方面的有機融合和滲透,重視兒童在知識、技能、情感、心理、習慣等各方面的發展與過渡,不能因片面追求知識技能的超標教學、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而忽視了兒童發展的全面性。
多樣化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兒童潛能的發揮。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兒童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和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長時間灌輸式學習及單純的技能訓練,容易導致兒童大腦疲勞,造成生理系統、感官功能及神經系統受到阻礙乃至傷害。而注重知識技能的學業結果追求而忽略行動學習的過程體驗,兒童大量進行重復性的計算、背誦、書寫等,容易使兒童滋生著厭倦和畏懼的情緒體驗,使其喪失學習與探索的快樂、興趣和積極性。
為減緩幼小銜接的坡度,幼兒園要把教育目標和內容要求融入幼兒園游戲活動和一日生活,運用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兒童通過親近自然、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為每個幼兒提供充分參與的機會。小學要改革一年級教育教學方式,靈活采取游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等實施方式,強化以兒童為主的探究性、體驗式學習,積極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支持兒童的主動探索、操作實踐、合作交流和表達表現,為每個兒童搭建成長適應的階梯,幫助兒童逐步適應從游戲活動為主向課堂教學為主的轉變。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部分家長由于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希望孩子能提前學到更多的東西,通過各種方法給孩子超前灌輸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雖然能夠讓孩子因為提前學過而在成績上比別的孩子暫時優秀,但也可能導致孩子因為已經學會了而缺乏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探求未來的渴望,養成上課分心、不認真聽講等不良習慣;一旦學不好、學不會、跟不上,可能會產生對學習的無能感,對學習失去興趣和動機,產生厭學情緒。
幼小銜接的目的是促進所有兒童的發展。由于遺傳、環境等因素的不同,每個孩子的興趣點、個性、能力也有所差異,也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差異,支持他們以自己的速度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2021年9月14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