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活動提問的設計非常重要,掌握了提問技巧,就能開闊幼兒思路,使幼兒的思維更具獨立性,新穎性和靈活性,能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師提問首先要適合不同年齡發(fā)展水平的幼兒,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其次,提問要有啟發(fā)性,能激發(fā)幼兒積極思維;再次,提問要具有開放性,使幼兒充分地發(fā)揮想象、擴展思維,積極大膽地表達;最后,提問要由淺入深,簡潔、系統(tǒng),使幼兒能系統(tǒng)地掌握知識,喚起幼兒想象和思維,以及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開放式的提問
開放式問題包括判斷性問題、假設性問題、創(chuàng)造性問題,這些問題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語言和情節(jié)的限制,可以為幼兒提供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空間。開放性問題又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幼兒搜尋以往的生活經驗,聯(lián)系實際對問題予以分析,綜合比較、判斷和推理,同時開放式問題將幼兒置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幼兒在“設身處地”的情況下,與作品人物產生情感共鳴,受到啟發(fā)和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習慣。
在提問時,還應注意各類問題的有機搭配。
(1)判斷性問題與分析性問題結合。如“這位阿姨是誰?”“怎么知道她是醫(yī)生”通過追究促使幼兒講述自己判斷的依據,從而對畫面進行分析與綜合。
(2)推想性問題與分析性問題結合。如“他在想什么?”“怎么知道他是這樣想的?”通過追究促使幼兒的講述由外到里再由里到外地展開,這樣做有利于引導幼兒擴展自己的推想或修正自己的推想。
(3)創(chuàng)造性問題與分析性問題結合。如“像什么?”“怎么看出來的?”通過追究促使幼兒講述想象依據,這有利于引導幼兒展開合理想象,通過講述理由,還可以達到互相啟發(fā)的目的,促使想象的發(fā)散。這樣的問題都可以引發(fā)幼兒在掌握概念和判斷的基礎上,根據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想象和推理,這無疑會提高幼兒的思維發(fā)展水平,促進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
啟發(fā)式的提問
啟發(fā)式的問題能開啟幼兒的心智,使幼兒樂學好學,并能引導幼兒思維步步深入。教師若將所提問題置于一種情景和氛圍中,如“故事中的XX不好意思了,小朋友幫他改正缺點”,“誰能告訴他應該怎么做”就能改變幼兒消極被動地接受故事的狀態(tài),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向幼兒提一些“大”而“深”的問題,“大”是指范圍廣,“深”是指有一定難度,逐步引導幼兒的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如將“小蝌蚪分別問了哪些動物,他們是怎樣說的,小蝌蚪為什么沒有找到媽媽”的逐個問題,綜合成“小蝌蚪為什么問了那么多動物都沒有找到媽媽呢?”其問題答案隱含著事物的局部與整體之間關系的道理。教師的“為什么”“你從什么地方知道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等問題都是啟發(fā)式問題的具體落實。
多樣性的提問
多樣性的問題可以是同一答案的問題,教師有多種思維定勢。如對“故事中有誰”這一問題可能有多種語言描述,答案只有一個,但問法不同,能使幼兒學會多種疑問句式,從多種角度了解事物,開闊思路,還要允許幼兒對同一問題做出不同的回答,這樣老師的問話就需要將“怎么說的、怎么做的”改成“會說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雖只是用詞的不同,但幼兒的答案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不局限于故事原文,幼兒可以憑借日常生活積累的表象,大膽想象和創(chuàng)造思維。
比較式的提問
比較是幼兒在了解和掌握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情況下進行的。通過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再加上自己獨特的想法得出最好的方法和結果。如在提問時就有這樣的問題“你喜歡誰?為什么?”“誰的方法好?假如是你會怎么辦?”等這些都有利于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思,讓幼兒大膽想象,標新立異,突破常規(guī),逆向思維,能避開別人的思路、吸取別人之長,說與別人完全不一樣的內容。
雙向式的提問
雙向式問題是允許幼兒向教師和幼兒提出疑問。這樣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使我們的教育更有針對性,真正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效果。思維的過程就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關鍵是找到幼兒原有的發(fā)展點,教師可以在向幼兒交代故事名稱后,讓幼兒對名稱提出自己的想法,事實上幼兒所提問題可能就是故事線索,講述后再將問題回到幼兒中解決,效果會更好,教師還可以講述后讓幼兒提出故事中的疑點,如“三只蝴蝶為什么不分開去避雨?”“三朵花也不是不讓三只蝴蝶避雨,是它的葉子太小了吧”“烏龜從山坡上滾下來不是犯規(guī)了嗎?”等等,幼兒的疑點正是教師課堂中要解決的重難點,如此幼兒的思維積極、主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會逐步提高,思維會更加靈活敏捷,創(chuàng)新意識也會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