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孩子聽話,不如培養孩子自控力
時間:2019-04-29
來源:Yojo幼兒園聯盟
作者:王方
點擊:次
“你要用心聽講啊”,“耳朵帶了嗎?”這些話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從小到大,我們也是這樣被父母嘮叨大的。孩子的愛走神、小墨跡、注意力不集中,自律性差,是每一個家長和老師的“心頭痛”,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情況呢?我們應該怎么引導幼兒呢?
一、什么是自控力?
自控力,是指一個人在一個環境中,根據環境的要求和自己的需求,做出調整和平衡,從而達到恰當的結果。
自控力對孩子又有什么影響呢?它可以幫助培養孩子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對于六歲之前的孩子,自控力發展非常重要。
在孩子一歲半前,孩子的自控力才開始萌芽。一歲半到三歲左右,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他會知道家長對自己有要求。三歲到六歲,孩子有了更高的思考問題能力和理解別人的能力。
二、自控力的發展
就發展自控力來說,如果太早的開始訓練孩子的自控力,可能會存在一些隱患。科學上來說,三歲到六歲期間,這是自控力發展的關鍵期間。所以,在關鍵問題上,家長在家、教師在幼兒園都應該要有底線,促使孩子對自控力的合理范圍有所了解。
要想培養自控力,就先要培養孩子的基礎能力。才能幫孩子更好地自我管理、自我約束。
1.理解規則的能力。孩子的思維方式是具體的,成人要將抽象的規則形象化,幫助孩子理解規則。
2.時間概念。孩子對于時間并沒有概念,應該培養這方面的能力。
3.表達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成人要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4.堅持做事的能力。當孩子出現說話不算數,表現任性時,也是自控力差的表現。
三、成人在這過程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任何事情都需要追根溯源,孩子的自控力差不是沒有原因的,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外,家長也要審視自己的問題,是否在這個問題產生的過程中占據了很大一部分。
家長
1.催促、指責、替代。當孩子做事情慢的時候,家長會催促、指責或者完全替代孩子來完成,長時間會導致孩子喪失信心,產生“我不會做,媽媽幫我做”的心態,更加不利于孩子的自我管理。
2.家長自身的行為。孩子表達自己合理要求,家長回應的不恰當,或者當家長答應孩子要求,卻沒有遵守承諾,也會激化孩子的哭鬧情緒。
3.公共場合的說教。在公共場合對孩子進行嚴聲厲詞,沒有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沒有保護好孩子的感受,會使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甚至有的孩子會有“破罐破摔”的想法。
教師
1.急于流程,忽略幼兒的個性發展
幼兒園里的一日活動環環相扣,時間緊湊,而孩子的自理等能力較弱,動作難免緩慢,但通常老師會因一個環節時間的延遲就會耽誤下一個環節活動開展的原因,如在午睡前后過程中避免不了給那幾個最后的孩子穿脫衣服、鞋襪的同時:“你怎么這么慢,快點吧,不然別人都睡醒了(吃完水果了)……”,或開展美工動手操作的教育活動時,因為時間問題讓沒有做完的孩子停下來……這些不經意的行為,忽略了孩子的自主發展,以及影響幼兒的專注力,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幼兒漫不經心的狀態。
2.活動單一,對于幼兒沒有吸引力或挑戰
幼兒因為年齡特點,注意力堅持時間較短,而教師的活動形式又單一重復,內容簡單沒有挑戰,不需要過多的精力去完成,孩子自然感到索然無味,會開小差神游;教師如果沒有及時捕捉到或是無視孩子們的狀態變化,不去加以調整,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注意力易分散、專注力差的情況。
3.班級常規混亂,幼兒規則意識弱
當一個環境吵吵鬧鬧、毫無秩序,那么在這當中的人也會深受影響,心情浮躁、難以安靜、專注力差……孩子年齡較小,很多方面都正在建設的過程中,而班級的混亂、規則的模糊,老師的忙亂無規劃,會讓TA找不到的自己的秩序感,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不知所以然,渾渾噩噩。
四、如何培養自控力
幼兒注意力發展經歷著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較長時間地把注意力保持在某一事物上。年齡越小,堅持注意的穩定性差,時間越少,范圍較小,且孩子的思考方式非常形象化,如果他的頭腦沒有相對動作化、可操作化的說明,就不能很好地提高時間概念,理解規則,有效表達,以及堅持做完一件事。所以成人需要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根據其特點“對癥下藥”。
1.每日游戲法
成人可以跟孩子規定游戲的時間、規則等等,鍛煉孩子專注力。
游戲推薦:木頭人、說反話、照鏡子、詞語接龍……
2.每日故事、繪畫法
當成人對孩子提出要求不明確,過高,或者孩子不理解時,可以通過故事和繪畫的方法,幫助成人提高對孩子提出易于理解規則的能力,也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
繪本推薦:《魔法親親》、《大衛上學去》……
3.特別約定法
就是讓孩子自己啟動他要做的事情。成人可事先約定好做一件事的時間,需要告訴他要做什么事情等等。家長可結合自家孩子的特點,隨時創造和變化。如教師可以和孩子們一起交流區域時間、安靜游戲時間自己都想做些什么呢?通過談話活動提前給孩子一個“待辦事項”計劃,這樣幼兒在這時間心里是有目標的,就不會無所事事、發呆神游了。
4.行為契約
成人要跟孩子商量和溝通,達成一致的約定,規定孩子需要完成哪些內容,培養孩子說到做到。并且商量好獎勵的方式,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如上課認真聽講,聽他人講話、不和同伴聊天打鬧、按時午睡、洗手不玩水等等。
5.預防、私下教育
當成人察覺到孩子的狀態時,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當著眾人的面指責孩子,應該與孩子共情,釋放孩子內心的情緒。
6.鍛煉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當一個人各方面都能做的很好,能掌控自己的每一件事情,那TA一定不是是游離在集體外的人。所以成人除了與幼兒一起玩鍛煉注意力的小游戲外,也要關注幼兒的能力發展,引導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給予幼兒鍛煉的機會和時間。
7.掌握幼兒年齡發展特點,設計豐富的活動內容
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了解班級幼兒的年齡特點、實際發展水平,不斷調整活動的形式與內容,抓住幼兒的興趣點,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使其投入到活動中,便能使其在活動中的注意力更集中一點,慢慢的幼兒專注力就會好起來。
8.班級常規很重要
班級常規是維持一個班級正常運轉的根本,所以教師需要重視起來,不僅僅是便于老師的管理,更是影響幼兒的行為習慣、學習能力諸多方面。班級常規較為弱的老師可以先從一個點抓起,如幼兒的擦嘴漱口,首先教師們需要達成統一教育理念,再一日環節說兒歌,教師可開展一堂教育活動,帶著幼兒一起練習正確的步驟與方法,每日堅持,一直練習到幼兒全部做到;培養幼兒常規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需要沉住氣慢慢來,先攻克其中一個點再去解決下一個點。
其實,幼兒的自律、自控都體現在專注力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事不集中,自然也不會要求自己做到哪些事情,所以,面對幼兒的問題,不要“一刀切”,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多方面多角度的進行分析再去去慢慢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