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明確指出:3~6歲的情感經驗對人的一生具有長遠的影響,如果負面情緒(急躁、易怒、悲觀或者孤獨、焦慮,對自己不滿意等)常出現而且持續不斷,便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今后的個性與人際關系的發展。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情緒,下面請大家一起通過心情小屋、心情果籃、心情貼紙、心情涂鴉、心情樂章五策略來促進孩子積極情緒的發展吧。
幼兒情緒教育的現狀
1、“健康”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身體和心理。
《指南》表明:幼兒階段的健康,就是指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
2、教師和家長往往忽略了幼兒的心理健康,忽略了情緒教育。
目前,不少幼兒都會存在一些心理不健康或是行為異常的現象,如:自私、脾氣暴躁、攻擊性強等。
幼兒園現階段多采用保健的教育形式,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輕視與忽視。幼兒出現心理問題時,教師和家長往往關注較少,并沒有繼續健康教育。
3、不得“法”
孩子的情緒不穩定,往往不易發現,有時注意到了也只是一句安慰的話語,往往不能深入了解其中原因,更不知道如何對待和引導這樣的情緒。
積極情緒對幼兒的價值
1、激發幼兒的學習動力
心理學家哈洛克曾用實驗表明:“對孩子來說,受到表揚引起喜悅、快樂等積極情緒,可以促進其智力發展。”
多鼓勵和表揚幼兒,嘗試成功等體驗,都有可以幼兒獲得積極的情緒,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欲望,提高學習積極性。
2、提高幼兒學習的質量
在一個愉快開心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孩子才的思維才更加活躍、敏捷,孩子的想象力才更加充分、飽滿,這樣的孩子才有可能滿懷信心地去創造,孩子學習的質量也就大大提高了。
實踐的策略
1、心情小屋
在教室里創設一個“心情小屋”,孩子不愉快時就到“心情小屋”宣泄情緒。他們可以抱著喜歡的玩具說說話,可以在小沙發上玩過家家,可以躺在小床上和老師或小伙伴說悄悄話,也可以在敲敲打打中感受音樂的美妙,轉移和分散自己不良的情緒。通過積極的情緒發泄使孩子們接受到最真實的情感教育。
2、心情果籃
在活動室環境創設中,可以設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板塊,以不同的圖卡形式記錄孩子在園時的心情,這樣老師可根據孩子選擇的圖卡適時進行心理疏導。
案例
小班午餐時,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孩子們陸續洗手,準備就餐。這時,一位孩子一聲不響地從老師的身后向臥室外走去,然后在“心情果籃”墻飾前站住,伸出小手把自己照片上畫有笑臉的“紅蘋果”翻轉過去,變成了不高興的“青蘋果”,這一連串的動作老師盡收眼底。
她好像在向老師發出一種信號,于是老師趕忙走過去問她:“怎么了,你不舒服嗎?”順手摸了摸她的額頭。她兩眼直直地盯著今天的午餐,嘴角開始微微顫動,眼淚在紅紅的眼眶里打轉。
這時,老師明白了,哦,原來是小家伙不喜歡吃今天的菜……老師看著今天的午餐,把她編成了一個故事,“心情果籃”里的“青蘋果”不知何時又翻轉成了“紅蘋果”。
3、心情貼紙
小班孩子入園有焦慮情緒,在新環境中缺乏安全感,在家里時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幼兒園集體生活中,卻受到很大的約束。所以在離園前,我們設置了“心情貼紙”,緩解孩子的焦慮心情,通過鼓勵的方式,讓孩子喜歡上幼兒園。
案例:
記得一次快要放學了,家長們已經在門口準備接孩子,于是老師沒有發放貼紙。第二天,貝貝媽媽送貝貝來學校,告訴老師貝貝不愿來上學。
老師問貝貝為什么,她說:“我昨天不乖,老師沒有獎勵我貼紙。”老師恍然大悟,原來每天的貼紙獎勵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激發他們對上學的興趣,讓他們每天都有一個好心情。
所以放學時,老師都用一件事情來獎勵他們,比如哪個小朋友上課表現好,哪個小朋友創游玩的好,哪個小朋友幫助別人……
4、心情涂鴉
設置一塊“心情涂鴉”墻,可以讓老師及時知道孩子的心情變化。
案例
中班,玩創游時,恩恩和鬧鬧都爭著想當醫生,爭著搶著醫生服,誰也不讓誰。剛開始老師他們自己協商解決,可過了一會兒,他們的爭搶還在繼續。
于是,老師讓他們石頭剪子布。恩恩輸了,他很不開心的走到涂鴉墻邊,將今天的心情涂成了黑色。在活動結束時,老師讓孩子們討論,心情變得不美麗怎么辦?孩子們說:“下次我讓恩恩玩。”“我們輪著當醫生”……恩恩開心的笑了。
5、心情樂章
“樂者,樂也!”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具有調節人的情緒、升華人的情感的功能。在各個環節中,我們可以運用音樂的功能緩解幼兒的情緒,使原本興奮的大腦處于一個平穩狀態,從而調節幼兒的心理活動。
案例
集體活動結束后,健康歡快的音樂響起,老師帶著孩子來到操場,用絢麗的舞蹈,讓孩子們在音樂的伴隨下盡情釋放出體內的活力。
到了進餐時間,帶著活動后的激動和運動后的疲憊,柔和的音樂使幼兒的動作變得更加輕柔。
為了讓孩子在下午的活動中更加投入,又聽著優美舒緩的音樂慢慢入睡和醒來。
每個孩子都應該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孩子的情緒反映孩子在園是否健康,老師需要關心、愛護、尊重每一個孩子,與孩子結為朋友,仔細聆聽他的想法與感受。感謝《指南》,給我指明了方向,讓我明白:健康,應從關注每一個幼兒的情緒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