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活動的提問方式
時間:2018-09-06
來源:Yojo幼兒園聯盟
作者:王方
點擊:次
烏申斯基曾說過:“注意是心靈的窗戶,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射不進來。”在教學活動中,幼兒的注意力易受外界新異刺激的影響而轉移,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實踐,我覺得老師向幼兒提出有質量的問題能吸引幼兒的注意,會直接影響幼兒的思維操作方式,所以對幼兒提出有針對性、有質量的問題是指導幼兒學習科學的重要一環。
提問有兩種,一種是封閉式的,如:“這是什么?”“是不是啊?”其答案是限定的,唯一的;另一種是開放式的,沒有限定的答案,如:“你發現了什么?”“你有什么辦法?”“你看看會怎樣?”等等。我在組織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時,改變了以往封閉式、暗示式的提問,而更多地采用了以下幾種擴散幼兒思維的開放性的“巧提問”,充分發揮了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發散性提問
每個幼兒由于生活的環境不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于是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出現了個體差異,在組織科學教育活動中,我就有關知識先向幼兒提問,了解每個幼兒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在認識上有哪些誤區,然后我就有的放矢,針對幼兒的這些情況,重點指導幼兒,使幼兒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例如,在“認識空氣”時,我先提問:“哪兒有空氣?”小朋友紛紛回答:“氣球里有空氣”;“肥皂泡里有空氣”;“教室外面有空氣”``````我再問:“那么教室里有空氣嗎?”小朋友異口同聲地回答:“沒有”,于是我和小朋友一起做了各種實驗,請小朋友捏住鼻子、用塑料袋裝空氣、給皮球打氣、擠壓熱水袋等等,使幼兒明白到處都有空氣。再如在認識了月亮,介紹了月亮、地球、太陽的關系后,我提問:“月亮上有些什么呢?”一下子齊刷刷地舉起了手:“月亮上有土,有石頭”;“月亮上有嫦娥”;“月亮上有兔子”;“還有吳剛在砍樹”;“有宮殿”``````再針對幼兒的這些認識告訴大家哪些是神話傳說,哪些是科學知識,鼓勵幼兒學好科學知識,長大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諸如:“袋鼠喜歡吃什么?”“秋天有哪些果實?”等等,都讓幼兒按各自的生活經驗講述,使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轉化為學科學的興趣。通過擴散性的提問使幼兒獲得新知,更好地促進了幼兒思維想象的發展。
二、趣味性提問
幼兒幼稚天真,對小動物倍感親切,所以在認識動物的過程中,應向幼兒提出一些有趣味性的問題,使幼兒主動積極地從事某種活動,從中獲得經驗和樂趣,掌握更多的有關知識,激起探究的欲望。如在認識了大公雞、老母雞之后,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雞有耳朵嗎?”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了,有的說雞有耳朵,有的說雞沒有耳朵,在“有”和“沒有”的爭論中,我組織幼兒去實地觀察、尋找,答案找到了,幼兒的積極性甚高。再如:“魚要睡覺嗎?”“馬睡覺怎樣的?”“小雞生下來會走路嗎?”等等,一個個關于動物的有趣問題,既可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深深的吸引幼兒,又可糾正幼兒的一些錯誤想法,激發強烈的探索欲望。
三、延伸性提問
幼兒好奇、好問、好想,我就抓住他們的這些特點,在組織教育活動時注意提問的設計,不受傳統教學的束縛去抹殺幼兒的好奇心,提出的問題應靈活地滲透于整個活動中,并注意它的延伸性。如:在認識蝴蝶時,認識了蝴蝶有兩對翅膀、一對觸角、三對足后提問:“在你見過的昆蟲中哪些小蟲也有六條腿?”“你見過哪些動物頭上也有一對觸角?”讓幼兒擴展想象,開闊知識面,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發揮,為以后的教學打下伏筆。又如在認識了老虎、獅子是野獸后我提問:“你知道還有哪些動物也是野獸?”“你知道哪些動物也要傷害小動物和人?”等等,這樣有助于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有利于發揮他們的推理、聯想,使幼兒既滿足了好奇心,又增長了知識。
四、層次性提問
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只有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否則,只有充當發展的尾巴。”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設計的提問要有層次性,首先從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然后再以層次性的提問逐步加深,擴展內容,豐富知識,建構概念,使整個過程結構嚴謹,體現發展性原則。如“風的形成”中,讓幼兒觀察風中飄動的紅旗、樹葉,以哦“紅旗、樹葉為什么回動?”導入教學;再以“我們還會在什么情況下感到有風,是什么原因?如果沒有刮風,你有什么辦法產生風?”了解風是怎樣形成的;在玩風車的游戲中讓幼兒想一想:“為什么風車有時轉得快,有時轉得慢?”讓幼兒探索發現。再如在認識影子的過程中提問:“小朋友,你們見過影子嗎?什么時候會有影子?還有什么東西也有影子,為什么會有影子?”先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然后和小朋友一起做實驗,了解影子的形成,提問:“影子是怎樣產生的?怎樣來改變影子的大小和形狀?”隨著問題的層層深入,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實踐,尋找答案:物體不動,光上下左右前后移動都會改變影子的大小和形狀。著兩個活動,從經驗入手——找原因——發現變化——引伸學習,一步步加深學習,充分體現了提問的層次性,在幼兒原有的水平上步步深入,擴展了幼兒的充分想象,學到了更多的知識。
五、概括性提問
概括水平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維果茨基指出:概括發展中的每一個新階段,都依賴于先前階段的概括,是在先前基礎上發生的,因此在幼兒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以后,應該讓幼兒學會簡單的概括,著就需要我們對他們提出概括性的問題。如“影子是怎樣產生的”活動中,幼兒通過操作和實踐以后,已了解到人、房子等不透明的物體在太陽、手電、蠟燭等發光物體的照射下都會留下一個陰影,就可向幼兒提問:“影子是怎樣產生的?”請小朋友把自己的操作實踐過程簡單地講述一下;再如在認識了袋鼠、青蛙、兔子等會跳的小動物之后可向幼兒提問:“這些小動物為什么都有跳的本領?”讓幼兒通過觀察概括出:因為它們都是前腿短、后腿長,所以都會跳。這樣使幼兒既認識了光和影子的關系和幾種動物,并學會用簡潔的語言來描述操作、實踐、觀察后得出的結論,又使幼兒的具體直觀思維逐步向抽象概括思維發展。
六、探索性提問
幼兒都有好想象的特點,隨著知識經驗的豐富,幼兒期兒童的想象活動中開始出現一些創造性因素,他們的想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物象上,而是在他們所熟悉的知識空間到處遨游,因此老師對他們提出的問題應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啟發性,讓幼兒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發揮。例如:在“認識輪子”的過程中,提問:“除了汽車、自行車、小推車有輪子外,哪些東西也應裝上輪子,為什么?”問題具有探索性,幼兒說了好多:“鞋子上裝上輪子,我們穿上有輪子的鞋子會跑得很快”;“電視機裝上輪子搬起來很省力”;“電冰箱裝上輪子可以推來推去”;“房子裝上了輪子,房子可以搬來搬去,想住哪兒就把房子搬到哪兒”``````這些回答不無道理吧,在認識了幾種動物后提問:“為什么青蛙的前腿短,后腿長?袋鼠呢?”這樣的提問既有指向性,又有探索性,能使幼兒從多方面去思考和探索,并在活動中操作感知,比較得出科學的結論,體驗成功的喜悅。
總之,活動中的“巧提問”應旨在激發幼兒對活動內容、過程、科學的興趣,巧妙地把幼兒的無意性、偶然性和不穩定性的興趣轉移,轉化為學科學的興趣,使幼兒在發散性思維的同時集中注意地去實踐、探索,尋找正確的科學的答案。因此,在活動中,教師應更多地設計一些有助于培養幼兒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巧提問”,讓幼兒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逐步走向科學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