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區域標牌”有沒有存在的價值?
時間:2020-07-07
來源:Yojo幼兒園聯盟
作者:王方
點擊:次
每一個幼兒園老師在開學前都要做的事情就是布置環境,我也不例外。和搭班老師幾經調整,整體布局了各個區域的位置。
各種桌子、箱子、規則都安置在了區域里,給每個孩子預設了充足的游戲空間,蹲下來以孩子的身高來看一看擺在架子上的物品是否都能看得到,材料拿取是否方便,每一個區域里是否有材料區、展示區、故事墻……又好幾次站在教室門口想象自己是個生活在這里的孩子,看看每一條路是否通暢。
而后我們又做了一件事情——增加區域名稱的標識,比如在美術區掛個牌子,寫上美術區。至于為什么要這樣做,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以前一直都是這樣做的啊,就像人掛胸牌一樣,區域也是有名字的嘛。
只是一位省教研室的老師說了這么一句:“孩子又不傻,圖書放在那里就是圖書角啊,娃娃放在那里就是娃娃家啊,為什么老師要花那么多功夫掛個牌子呢?”
聽到這話的時候我們的區域牌子已經做得差不多了,我想不妨先掛起來,驗證一下,看看這個牌子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價值。
在報到的前一天,我們找來樹枝、麻繩、魚線,爬上爬下十余次把所有的區域牌子都掛上了,等待著孩子們。
第二天孩子們來了,他們穿梭在各個區域里,喜悅、興奮、樂在其中。大約過了半個小時,我把孩子們集中在一起,做了一個交流。
“剛才你在哪里玩的?”
——“我在彩泥區那里玩的彩泥。”
——“我在自然角玩的。”
“你怎么知道那里是自然角?”
——“因為那里有個大水缸啊。”
——“我去樓上圖書角了。那里有書架。”
“你們知道表演區在哪里嗎?你怎么知道的?”
——“在那里,因為有換的衣服。”
一邊問,我一邊想笑。是啊,孩子是通過游戲材料來分辨區域功能的,我為什么不把更多的力氣花在游戲材料上,而是放在這個垂吊的牌子上呢?
當然,我依然不死心,繼續問:“你們發現教室里掛了很多牌子嗎?”
孩子們陸續抬頭,陸續舉手,大約有一半的人陸續舉手。
“這個牌子是干什么的?”我問。
一個孩子說:“牌子就表示這個區域。”
“那這個牌子上畫的是什么?”我指著自然角的牌子問,這個牌子上寫了“自然角”三個漢字,并且畫了水壺。
孩子說:“要澆澆水。”
我繼續指著益智區的牌子問:“那這個呢?”這個牌子上畫了發光的燈泡和“益智區”三個漢字。
孩子說:“是燈泡。”
“如果沒有牌子,你知道這是什么區域嗎?”我問。
孩子們眨巴著眼睛看著我,“當然知道啊。”
我不想繼續問下去了,一切答案都太明白了:
孩子是讀圖的,教師提供的圖應該是孩子理解的;孩子是依靠游戲材料分辨區域的,與標識牌關系不大;個別孩子通過小班的經驗知道標識牌的作用,但實際上沒有標識牌他們也知道區域在哪里。
所以,做一個孩子看不懂的標識牌并且高高的掛起來,其中所付出的所有勞動是不值得的。
前幾天我把環境照片放在微信里發出感慨的時候,也有很多同行在下面留言。
有的說,”怎么,又不讓掛了?“
有的說,“中國人就是老花功夫干無聊的事情。”
有的說,“明明知道沒用,可別人這么弄我也就這么弄了,沒人敢改啊。”
還有的說,“都是給大人看看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掛上去到拿下來也不是簡單的誰讓誰不讓,掛要考慮適合的高度,掛上去的東西至少要是孩子看得懂的,支持他游戲的圖文符號。
凡事多問一句為什么真的很重要,多去聽聽孩子的想法,看看孩子的反應,這樣做可以讓自己的付出不至于是白忙一場。
我們都知道環境與材料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做一名支持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老師,在創設環境的時候,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我想我們應該把握這樣幾個原則:符合幼兒的需要、誘發幼兒的體驗、支持幼兒的自主、鼓勵幼兒的表征。
尤其是在規劃空間搜集材料的過程中,多和孩子溝通,聽取孩子的意見和建議,在溝通的過程中,制定規劃圖、材料搜集清單等,激發孩子們主動參與的學習熱情,清晰學習環境的創設內容。
同時師生共同布局教室區域的過程本身是有教育意義的,是孩子們發表意見,關注環境的過程,也是民主平等的班級文化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