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漸漸成為幼兒園工作熱點,《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實踐中教師十分重視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注重為幼兒創設美化的環境,然而在創設的過程中幼兒參與的深度與廣度極其有限。教師如何引導幼兒自主創設環境呢?
幼兒在教師已經準備好的環境中只能做一個被動的接受者,不可能獲得活動的主動性而成為發展的主人。在幼兒參與創設環境時應遵循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凡是兒童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在一日活動中,保教人員心中裝有大目標,把環境創設中幼兒能想能做的事留給幼兒。
幼兒是環境的主人,應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來設計教室的環境,這樣的環境對幼兒來說更具有教育意義。如開學初教師等待幼兒回園一起討論物品如何擺放?區域如何創設?桌椅擺放在哪里等。結合主題,幼兒所創造的作品,如幼兒繪畫作品、手工作品、廢舊材料、設計的標志等等,當然也有老師收集的圖片、知識信息來布置環境,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在主題環境中做主人,每個墻面上都有自己點滴的創作,得到一種成功感、滿足感,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
幼兒自主參與創設環境需要教師的支持、引導,教師的支持、引導能引發幼兒持久地參與。如主題區里幼兒在探索讓物體飛起來,為了引發幼兒能用廢舊材料制作玩具,體驗創造的快樂,我用塑料盒制作了一個飛碟,教師制作的飛碟引起幼兒注意,教師啟發幼兒動腦筋想一想,還能用什么材料制作飛碟。幼兒紛紛從家里帶來一次性紙杯、紙板等,有的還和家長一起制作飛碟,一股制作飛碟的熱潮在教師的支持、引導下掀起了。為了讓幼兒得到一種成功感,我們及時布置了一個展示臺“飛碟真好玩”,在相互欣賞的同時還有利于日常的取放。這一系列活動之所以幼兒能積極主動的參與,與教師不斷的支持、引導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