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自然角成為“盆景園”
時間:2019-03-19
來源:Yojo幼兒園聯盟
作者:王方
點擊:次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朋友,也是一所內涵豐富的學校。無論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課程,還是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論,都對大自然中蘊含的教育資源無比推崇。在農村,教師可以有更多機會帶著孩子走向田野,親近自然;而在城市,由于自然資源的匱乏,幼兒園的自然角便為孩子認識自然;了解自然提供了較為便利的條件。然而,當前很多幼兒園的自然角只有幾盆觀賞性植物,更像是一個小型的“盆景園”,在那里,孩子們能做的也就是每天澆澆水而已,枯燥單一的活動沒多久就讓他們沒了興趣。
這樣的自然角存在的意義有多大呢?怎樣做才能有所改善呢?我想到,比起觀賞性植物,孩子一定會覺得那些每家每戶都在吃的蔬菜等農產品更可親,更貼近他們的生活經驗。可是,在活動室那么有限的空間里有可能種植農產品嗎?
偶然的機會,我從一間餐廳所建的平臺花園得到啟發,開始計劃利用大班活動室寬大的窗臺來一次小小的“田園革命”。當然,窗臺雖寬,但與大自然的廣闊相比,也只能算是方寸之地,想要營造良好的田園氛圍并不容易。這片“田地”上可以種什么,怎么種,怎樣引導孩子自主管理,這些是我們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一、種什么
城市的孩子對大自然的了解多來自書本或音像資料,他們對于蔬菜等農產品是怎么來的了解得很有限。因此,當我將班級自然角的“田園革命”計劃說給孩子們聽時,他們都感到新鮮和有趣,并積極響應,有的說想種西紅柿,有的說想種玉米,有的甚至說想要種葡萄。顯然,這片小小的田地滿足不了所有孩子的需求,而且他們也沒考慮到農作物種植的季節性等因素。于是,我提醒他們:“班級的種植區只有窗臺那么大,對于你們想種的農作物,你們考慮過它們是長在地里的還是長在樹上的,有多大、多高,我們這兒種得下嗎?還有,是不是所有農作物都適合現在來種呢?”
接著,我交給孩子們一個任務,回家去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有哪些農作物是適合當季種植的,推薦一種并說出理由。一周后,我組織孩子們進行了一次專門的“推薦演說”。我發現大部分孩子都關注到了農作物植株大小和種植區面積的協調,也有孩子從農作物管理的便利性或實用性方面來進行推薦。興興說:“我推薦種毛豆,毛豆不會長得太高太大。這個周末我回鄉下奶奶家,看到奶奶已經開始種了。”琪琪說:“我在種子商店看到了菠菜籽,那里的老板說菠菜適合在春天和秋天種植。而且菠菜很矮,窗臺上也可以種。要是我們種上一排,就可以吃到新鮮的菠菜了!”就這樣,我們通過調查、討論,解決了“種什么”的問題。孩子們也通過親身到農村體驗、找有經驗的人詢問、和父母一起上網查詢等方式,初步了解到一些常見農作物的相關特點。
二、怎么種
農作物品種已經選定,可是,該怎么種呢?全種在泡沫盒里,似乎單調乏味了些。是不是可以在滿足農作物生長需要的基礎上營造出具有美感的環境,在引導幼兒關注種植區的同時,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呢?
考慮到孩子們有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燈籠的經驗,我們就開展了一次“變廢為寶”的創意活動。從搜索網絡資料、激發創意到討論可行性,從親手繪制設計圖到邀請家長輔助制作,孩子們將原本棄之不用的“廢品”做成了農作物成長的“居室”:有著粉色裙邊的泡沫蛋糕盒是蠶豆的家;木質酒盒中,香菜安然地曬著太陽;將易拉罐橫截并巧妙連接,組合成了動感十足的“韭菜列車”;廢舊的足球、籃球也拿來作為容器,營造別具一格的“青蔥歲月”……在這里,杯盞瓶罐都成了農作物的棲息之所,成就了孩子們小小的田園夢想。
此外,我還在種植區安排了一些有趣的種植小實驗,讓孩子們體驗大自然的奧妙。如,把豆苗種在透明的飲料瓶中,瓶身包上遮光紙,在瓶身上開口,與管子或其他飲料瓶連接,組合成“迷宮”,不久,孩子們會觀察到豆苗在黑暗中摸索著找到了通向光明的出口。又如,倒長在簍子里的豆芽、水培芋頭等有趣的現象,孩子們通過觀察對植物的生長條件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三、怎樣管理
種子或幼苗種下去后,孩子們充滿了期待。“暗房”里的豆苗能找到出路嗎?土里的種子什么時候能發芽?黃瓜的藤會怎么爬?蠶豆花怎么才能結出飽滿的果實……我將孩子們提出的一系列有關植物生長的問題記錄下來,呈現在“問題墻”上,并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孩子們時時關注植物的生長變化,主動照料植物。
每天,我都會選擇合適的時候讓孩子們“播報”觀察到的植物生長的最新信息。“今天香菜長出新葉子了!”“土豆居然開出了白色的花!”“黃瓜長出了卷須!”……當然,孩子們觀察到的植物生長情況也并不都是令人振奮的。比如,黃瓜長出了卷須,孩子們提出可以把活動室的簡易書架搬過來,讓黃瓜藤沿著書架攀爬,這樣就不用另外搭架子了。可是,沒多久他們就發現黃瓜的卷須沒有像他們所想的那樣沿著書架向上爬,長長的黃瓜藤還是匍匐在窗臺上。孩子們有些著急了,請我來幫忙。我沒有直接點明其中的原因,而是找來了幾根筷子,讓孩子們拿繩子固定在書架上,再將趴在窗臺上的黃瓜藤搭在書架上。幾天后,孩子們有了重要發現:黃瓜的卷須沒有攀住書架的木條,卻都卷在筷子上了。“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故意問孩子們。“可能因為書架的木頭太寬了,而筷子是細細圓圓的吧?”試著分析。孩子們好奇地圍著書架,都想仔細看看黃瓜的卷須是怎么纏繞著爬上去的。接下來,孩子們紛紛收集吸管、蘆柴棒等,為黃瓜藤的攀爬“添磚加瓦”。在植物生長過程中,這樣的事時有發生,我也時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等待并引導孩子們自己發現和解決。
植物生長的細微變化時刻牽動著孩子們的心,他們為第一朵開出的花喝彩,為忘記澆水而自責,他們也在為番茄搭支架、給菠菜間苗的勞動中了解到這些農產品在擺上餐桌之前發生的故事,體驗到了不一樣的樂趣。
不過,長在窗臺上的農作物并不是每一株都能結出期待中的果實的,由于環境、技術等原因,有的植物沒能順利生長。得知市郊有一處蔬菜種植基地,我又帶著孩子們利用周末時間到廣闊的田間地頭去了解更多農作物生長的故事,豐富有關種植的知識和經驗。
種植區里的活動還在繼續,孩子們也終于品嘗到了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盡管數量不多,但足以讓他們欣喜滿足了。無論是在幼兒園內努力創設種植條件,還是帶著孩子們走進廣闊的大自然,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學習一些種植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幫助他們在親歷種植的過程中體驗到種植活動的豐富和有趣,感受到人與自然干絲萬縷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