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新生入園“分離焦慮”的應對策略
時間:2020-08-12
來源:Yojo幼兒園聯盟
作者:王方
點擊:次
幼兒園新生入園是其從單一的家庭生活環境邁向集體的社會性生活的第一步。由于生活環境、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生活中心從家庭轉移到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幼兒要離開熟悉的環境、親人而單獨生活,一切都是陌生的。他們也如成人一樣,當他們感覺到周圍的各種環境或事件具有潛在的威脅而自身又不能很好地適應或改變時,就會產生心理壓力.諸如上幼兒園時表現出的緊張、不安、恐懼等情緒,在行為上會表現出哭鬧,這就是“分離焦慮”,那么,如何讓新生對教師、同伴以及園舍等由陌生變為熟悉呢?
一、主動出擊,家園合力讓孩子自然入境
1、家校聯合,達成共識。
為了克服幼兒初入園時不適應,克服他們因為離開父母而產生的焦慮,讓他們從依戀父母、家人,轉化到依戀老師,我們應積極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通過召開家長會,讓家長與老師彼此認識、了解,同時向家長介紹幼兒園需要家長配合的有關事項,以便幼兒園與家長配合做好幼兒教育工作,保證家園統一意見,堅定信念,尤其是針對幼兒入園之初哭鬧的現象,既要科學丁 當此時,家長可以適當地陪伴一下就可離開,并且相信教師一定有能力哄好。有時候,幼兒哭家長也哭,這種情況對幼兒絕對沒有好處。有的家長在送完幼兒以后不忍離開,不時地在門口張望,這樣只能使幼兒剛剛穩定的情緒又產生波動。有的幼兒入園時較少哭鬧,過了三四天哭鬧卻厲害起來,家長以為幼兒在幼兒園受了什么委屈,就暫時不送幼兒入園了,結果幼兒上幼兒園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其實,幼兒哭鬧與反復是正?,F象,家長一定要堅持讓幼兒入園,幼兒一般會在20天左右的時間里適應幼兒園生活。
2、全面家訪,掌控信息。
教師要在開學初盡可能全面展開家訪,主動和孩子接觸,與孩子玩游戲,或者適當向他們贈送點小禮物,用我們和藹可親的形象贏得孩子的好感和信任。教師要保證能準確地叫出孩子的名字,如果教師能準確喊出幼兒的名字,特別是能叫出他們的小名,就能讓孩子從被動讓你接近到主動靠近你,很快縮短心理距離。同時事先還要了解孩子的特別愛好,向家長了解孩子喜歡吃什么、玩什么,有什么特殊要求,如要上廁所時有什么特征、表情,或會說什么方言等,并做好詳細記錄。比如孩子往往對某一類甚至某一個玩具情有獨鐘,教師如能提供類似物品,孩子今頓生孰之感。教師如能了解孩子的喜好,并能及時給以支持、引導,那么就能減少孩子對教師的陌生感,增加對教師的信任度。
有些初入園的孩子特別依戀某個玩具或物品,比如破舊的布小狗、洋娃娃等。這些在成人眼中很不起眼的東西卻常常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舒適感,還會有效緩解他們緊張焦慮的情緒。其實,這是孩子把對父母的依戀情感轉移到了某些物品上。我們經過了解得知,一般情況下,這些孩子的父母親平時工作都很忙,無暇顧及孩子,使得孩子早期生活中對父母的正常依戀無法得到滿足。情感的缺失使這些孩子對陌生的環境產生本能的焦慮,轉而從物品上尋找安全感。通常這些孩子只有抓著或抱著依戀物才能在午睡時安靜入睡。教師要理解孩子的這一行為,只要對安全和衛生無礙,教師就不必過分關注和強化孩子的這一行為,也不要急于用粗暴的方法強制性地要求他們改掉這一習慣,以防止產生新的問題
3、親子入園,循序漸進。
在正式開學前,教師可以組織三天親子活動,活動環節基本按幼兒入園后的一日生活流程進行,但要逐步逆 工可以頭川找自己的動物標志,并把標志貼在相應的小毛巾、小杯子、小床及小椅子上,知道貼有這個標志的是自己的物品,同時開展以親子游戲為主的活動,主要讓每位幼兒在家長帶動下參與到活動之中,感受與大家游戲的快樂。第二天,重點讓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習一些生活常規,如怎樣拿牛奶袋、小椅子以及怎樣用水杯接水等。第三天則讓家長完全退出至旁觀席,通過師幼互動、幼幼互動以及幼兒與環境等的互動,幫助幼兒熟悉和適應教師、同伴和環境等,讓他們在自然、寬松的氣氛中感到好像在家里或在公共場合與同伴玩耍一樣,從而激發孩子對幼兒園生活的興趣和向往。
二、巧妙布置,環境營造讓孩子安居樂玩
1、硬件創造安全、溫馨、舒適的空間
為了減少幼兒的分離焦慮,教師要為幼兒準備適宜的生活空間,在教室環境布置上應當突出“家”的感覺。創設家庭式的環境,提供安全、溫馨、舒適的空間和輕巧、柔性的生活設施,便于新生休息和自主活動。比如在班級環境布置上選用淡粉、淡綠、淡黃等柔和的顏色為主色調.用這些顏色的花布或是裝飾娃娃家的小餐桌,或是裝飾家具,讓幼兒盡快擺脫分離焦慮期做出了具體指導。又如,“主題活動”欄呈現本周詳細的教育內容及教育過程,有題目、有目標、有主要活動安排、有環境與資源、有指導要點,為家園同步教育提供必要的準備。
2、軟件營造熟悉的生活場景和心理環境
教師在努力營造孩子熟悉的環境時還要注意隱性氣氛的營造。比如,如今的許多家長都很重視對孩子進行音樂啟蒙教育,有的甚至從胎教就開始了。家訪時,教師可以向家長詢問孩子在家里最喜歡聽的歌曲或樂曲,為什么喜歡這些音樂,聽了這些音樂后他會有什么反應,然后,把每個孩子喜歡的音樂集合在一起做成磁帶或光碟。幼兒入園初期,教師可以常常播放這些音樂,組織孩子一起來聽,特別是當某個孩子哭鬧時,有針對性地播放一段他在家里喜歡聽的音樂,有助于轉移他的注意力,使他產生對幼兒園的熟悉感與親近感。但并不是每一個孩子在家里都會聽音樂,有一部分家長對音樂并不重視,因此,在家訪時教師要作兩手準備,對于這些家庭,教師可事先準備一些童謠和歌曲,在家訪時送給他們,請他們平時在家中和孩子一起聽,讓孩子熟悉這些音樂如果有條件,教師還可以,這是我喜歡的歌《兩只老虎》”這樣,在剛入園階段,每一個孩子在班里都有屬于自己的音樂,教師可以輪換著播放。每當聽到自己的聲音,聽到自己喜歡和熟悉的樂曲,許多孩子會很快安靜下來,并跟著音樂表演和歌唱,許多時候還能吸引別的孩子觀看。簡簡單單的一段音樂,拉近了家庭和幼兒園的距離。
3、主題背景滲透規則和行為養成教育
在親子入園適應階段,我們還可以收集第一手資料,將寶寶洗手、排隊、上廁所、整理玩具等場景拍攝下來,制成了一幅幅關于生活常規的彩色噴繪,將這些噴繪加上好看的邊框,布置在一樓小班的活動室前的封閉式的走廊里,與幼兒視線平行。這些圖經過裝飾,張貼得錯落有致很美觀,布置成小班生活常識的主題教育環境。許多寶寶在來園、離園時都喜歡帶著家長到畫前指指點點,不時還能找到自己或自己熟悉的場景,幼兒感到很親切。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圖中還蘊藏著很多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社會規則,這正是小班寶寶需要重點培養的內容。于是教師帶領寶寶們閱讀著這些以孩子為主人公的系列圖畫,讀著“排好隊,一個跟著一個走”、“大家一起玩玩具”.....寶寶們看著熟悉的畫面,說著圖畫的內容,自然而然地模仿 常規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新漸由隨意變得有序起來,習慣的養成順應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