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托班幼兒爭搶玩具的現象
時間:2018-12-28
來源:Yojo幼兒園聯盟
作者:王方
點擊:次
愛模仿是2-3歲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游戲中他們經常會出現“別人在玩什么自己也想過去玩;看見別人有的,自己就也想要”的心理。在現代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一呼百應,成人的寵愛和忍讓,已經讓孩子無形中形成了隨心所欲“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勢。這對于要進入集體生活的托班孩子,他們的分享意識很薄弱,自我表達能力有限,互相交往的語言經驗更缺乏了。所以,在上幼兒園不久的托班孩子,他們之間爭搶玩具的現象屢有發生。
我們在品德教育中,“以理服人”本是我們應恪守的教育原則,講故事是幼兒教育常采用的方法。那么為什么會讓我們感覺有的孩子似乎“屢教不改”呢?大家都碰到過類似的情況,托班幼兒剛入園的時候,一個孩子哭著想要別人手中的玩具小熊,老師一看小熊沒有了,就拿了個玩具小貓,搖著遞了過去,這個孩子立刻破涕為笑,和老師一起高興地玩著玩具小貓。這時一個玩小熊的孩子放下小熊去拿小貓,緊跟著,玩小熊的孩子紛紛換成了小貓。可以想像,這些小不點連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都搞不清楚的心理水平上,我們去給他們講一些抽象的道理,他們自然是難以理解的。在實習的期間,我看到一位老師是這樣的:她對一個搶玩具的孩子說“你把寶寶的玩具搶走了,他沒有了怎么辦?”老師本意是想通過這樣讓他具體地看到“別人沒有了”,從而知道“自己不對了”。而孩子卻很坦然地說去那兒拿一個(那兒即玩具架)。這就更清楚地說明此時孩子還不具備“因為我搶了,所以他沒有了。”這樣的邏輯推理能力,也還不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因此,有時我們絞盡腦汁編的故事也往往會感到白費心機。對孩子的教育本來就不是一加一必然等于二的結果,如果讓孩子形成了逆反心理,就違背了我們的初衷,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改善這種現象的發生:
1.托班幼兒的游戲主要以“平行游戲”為主,材料必須充足,這樣才能滿足孩子相互模仿的需求,老師要在環境與材料提供上避免幼兒在游戲中的爭搶行為。
2、教給孩子簡單的交往語言。因為較小年齡的孩子認識水平低、理解能力差。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把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方法反復地講在故事當中,如:小雞對小鴨說:“你的大皮球讓我玩一會兒好嗎?”——小雞對小猴說:“你的小汽車讓我玩一會兒好嗎?”讓孩子知道說這樣一句話,對方就能夠高興地把玩具給自己玩。在生活中,成人要提醒孩子去使用這樣的語言,并幫助他感受成功,讓幼兒在潛意識中產生搶玩具不對的印象。
3、成人有意識地為幼兒樹立模仿的榜樣。模仿是幼兒階段主要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行為習慣方面。成人有意識地為幼兒樹立榜樣是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當有的孩子聽了對方的請求仍然不能把玩具給同伴玩時,成人則應以和幼兒平等的身份,去幫助幼兒進一步商量共同游戲的方法,如:“咱倆一起玩吧”、“你先玩,過一會兒再給我們玩”等等,讓幼兒從簡單地進行模仿,逐漸變為自己成功交往經驗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孩子負面的行為自然會得到相應的改善。
4、增強孩子在游戲的規則。由于規則游戲具有規定性,通常又是兩人以上進行,因此游戲規則的執行必然帶有監督性質,如若不然,游戲中就會產生沖突,甚至使游戲無法進行下去。所以幼兒在整個游戲過程中都要注意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知道在游戲中是不能隨心所欲的,要遵守游戲的規則,游戲才會進行下去。久而久之,幼兒的自制力就會得到鍛煉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