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是我們中國人都知道的一句養生常識。可是,小孩子真的適合秋凍嗎?
為什么要“秋凍”所謂“秋凍”,是指立秋之后,不急于增添過多的衣服,有意識地讓身體適當凍一凍。這樣,人體會逐漸適應天氣的變化,增強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提高皮膚的耐寒、抗寒功能,適應即將到來的冬季嚴寒,同時促進人體的抵抗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
從中醫理論上講,“秋凍”是一種預防措施。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自然變化與人息息相關,四時節令變化都會對人的身體、情緒產生影響,人要順應自然。四季變化有規律,春暖夏熱秋涼冬寒,人體的陰陽氣血也是遵循這個規律,陰陽互補,互相制約,達到平衡。秋天是養陰季節,如果穿得太多會助長陽氣對身體不利。
現代醫學和中醫雖然理念不同,但也同樣認可“春捂秋凍”。人是恒溫動物,西醫認為,人體內有一套完善的體溫調節系統。作為這個系統的“司令部”——大腦皮層下丘腦,只有在接受氣溫變化的刺激下來增強體溫的調節能力,提高機體的耐寒抗菌功能,進而為適應寒冬的到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講,長期的恒溫環境只能使人的冷適應能力下降。氣溫稍有改變就馬上添衣保暖,就是人為地在制造這種恒溫環境。沒有得到鍛煉的大腦皮層下丘腦,一旦受到冷的刺激,就難以適應,甚至導致抗病能力下降。秋冬季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所以沒有經過“秋凍”鍛煉的人,往往更容易得病。不過,凡事過猶不及。雖然經歷“秋凍”鍛煉是對的,但是要注意適度。尤其是對于身體還沒有發育成熟的小孩子,就更加要注意這個問題。那么如何科學地“秋凍呢”?
第一、選擇適宜的“秋凍”時間
一般來說是從立秋到立冬的三個月左右。但是由于各地區的差異,這個并不是絕對的。
第二、注意“秋凍”的方式
很多人認為秋凍就是少穿衣服,這個不能說不對,但是不完全對。適當少穿衣物是必要的,但是秋凍的最佳方式其實是進行耐寒鍛煉。可在戶外的清晨有選擇地進行有氧鍛煉,如慢跑、越野跑、騎自行車等。鍛煉時衣著應單薄,讓身體有明顯的微冷之感;鍛煉后應注意身體保暖,以防出汗后身體著涼。身體素質非常好的寶寶,也可以采用冷水洗臉等方式,逐漸過渡到冷水浴、冬泳等。
第三、要注意保護關鍵部位
雖然是“秋凍”,但有些重點部位還是要注意保暖的。首先是足部。俗話說穿衣要“頭涼腳暖”。兩腳匯集了大量經絡與穴位,皮膚神經末梢豐富,對環境溫度最敏感。中醫認為,“寒從腳下起”,腳部寒則全身寒,肌體抵抗力下降,病邪便乘虛而入。然后是腹部。對于孩子來說,腹部一定要保暖。尤其是肚臍周圍,一旦著涼,很容易引起腹瀉、腹痛等情況。以前的小孩子可以光屁股跑,但是前面要有肚兜。這就是古人從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穿衣方法。這一點其實任何季節都要注意。
第四、增減衣服有原則
由于孩子的身體還沒有生長發育完善,應對外界變化的能力相對大人較弱,所以一定要靈活地“秋凍”。切忌死板教條,一定要根據情況及時調整。
1、增減衣物要靈活。孩子對氣溫的敏感度比成人高,加上入秋后的溫度變幻莫測,特別是初秋時節,一天之中溫差較大,早晚偏涼中午偏熱,故不要一套衣褲從早穿到晚,中間應酌情給予增減,如早晚多一點,中午少一點。
2、別忘穿內衣。不要認為給孩子穿上厚衣服就可以了,柔軟的棉內衣既可吸汗防暑,還能讓空氣保留在皮膚周圍,減少體熱丟失而保暖。但不要用絨衣、絨褲做內衣褲,雖然絨衣絨褲柔軟、蓬松、保暖性好,可絨毛很快會因汗液和皮脂的緣故變得黏結發硬,給孩子稚嫩的皮膚帶來隱患。
3、衣褲增減遵循3個“少一件”。天熱時比父母少一件;活動時比安靜時少一件;中午比早晚少一件。
4、用好帽子。帽子的功能很多,白天太陽較強可以遮陽防暑,早晚天涼能夠防寒保暖,一舉多得。
5、注意兩個指標。
指標一:當室外溫度低于室內2~5℃時,孩子外出不必增加衣服;如果室內外溫差超過7℃,就應該及時添加衣服了,否則容易感冒。
指標二:當晝夜溫差小于8℃時,寶寶可以接受耐寒鍛煉。一旦晝夜溫差大于10℃時,就應該給寶寶及時添加衣服了。
“春捂秋凍”是我們中國傳統醫學留下來的寶貴經驗與理論,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們在實行中,一定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