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春捂怎么“捂”?這些講究你得懂!
時間:2019-03-14
來源:Yojo幼兒園聯盟
作者:王方
點擊:次
春捂秋凍
所謂“春捂”,意思是說在冬春交際之時不要急于脫掉厚厚的冬裝、換上輕薄的春裝,而要盡量捂得嚴實一些。對于活潑好動不耐熱的小孩子來說,就更加要注意。
“春捂秋凍”是古代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具有重要的保健意義,并且得到了現代醫學的認可。
所謂“春捂”,意思是說在冬春交際之時不要急于脫掉厚厚的冬裝、換上輕薄的春裝,而要盡量捂得嚴實一些。對于活潑好動不耐熱的小孩子來說,就更加要注意。
不過,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對于“春捂”有著不同的誤區。有些人不知何時開始春捂,誤把“冬三月”的多穿衣也認為是“春捂”;有人春捂過度,導致孩子上火。
怎樣才能科學有效地進行春捂呢?這些講究你必須要知道。
春捂的開始和結束,都要看溫度
很多人以為,春節或者立春過后就該春捂了,其實并不是。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差異較大,所以春捂不應該教條地按照日期來進行,而是應該充分考慮當地的氣溫。
何時才開始“春捂”呢?春捂春捂,首先要春天來臨。氣象意義上的春天,是指當地平均氣溫穩定超過10℃。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晝夜溫差大于8℃,則應該開始春捂。
另外,如果預報有冷空氣將要來臨,則應該提前24-48小時進行春捂,以提高機體的抗寒能力。
那么,什么時候結束春捂呢?同樣要看氣溫。當氣溫持續在 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按照我國北方的天氣情況來說,春捂一般會持續7-14天。
捂著的衣衫,隨著氣溫回升總要減下來。但不要減得太快,否則就可能出現“一向單衫耐得寒,乍脫棉衣凍成病”。
怎么捂,孩子的感覺最重要
春捂其實是一種很個體化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一樣。所以在實際應用中,個人的“感覺”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記住,這里的感覺,是指本人的感覺。
對于小孩子來說,他們往往很難向家長表述清楚自己的感覺。但同時,他們又往往比大人的代謝旺盛,活動量大,更加的不耐熱。所以,家長們不能根據自己的感覺去對孩子進行“春捂”。
對于學齡前兒童,可以按“春捂秋凍”和“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的原則來做,但由于孩子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機體代謝旺盛,應根據適時情況做出判斷。
例如,常常感知一下孩子的手腳溫度、鼻尖溫度和用手摸摸小兒背部是否溫暖、有無出汗。如果背后出汗,說明小兒穿多了,或者小兒正在運動,要減少衣服穿著;如手腳冰冷,則說明小兒穿少了。總之,小兒以偏涼好養,過熱易導致小兒的抵抗力下降。
但對于體質偏弱易感冒的兒童,或總是反復上呼吸道感染、進而誘發復發性哮喘的兒童,要注意受寒后抵抗力下降誘發舊病。對于該類兒童,不應過早脫冬裝。
此外,春天還是兒童流行性疾病高發季節,如水痘、腮腺炎、風疹、急疹、麻疹等,所以更要注意避風寒。
春捂也是技術活,要掌握竅門
首先,春捂要注意部位。“春捂”并非是全身上下捂得嚴嚴實實。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頭部及上半身位置屬陽,對風寒之邪的抵御能力較強,不需要作為“捂”的重點。而下半身位置屬陰,對風寒的抵御能力較差,也就成為捂的重點,尤其是人的雙腳更應捂。這就是俗話常說的“頭涼腳暖”。
因此,“春捂”應重點做好雙腳和腿部保暖:厚褲和厚襪不可過早減去,并常用熱水燙腳,睡覺時下半身蓋厚一點。尤其要做好膝關節、踝關節等關節處的保暖。
但是要注意,春捂的時候,腳部保持良好透氣。天氣轉暖后,人們外出運動頻繁,尤其是孩子們的運動量加大后,若不注意腳部衛生,腳氣等疾病會隨時光顧。因此,在氣溫升高的情況下,一定要穿透氣性能好的鞋襪,運動結束后最好能立即洗腳,注意保持腳部衛生。
其次,要注意捂的時間。一般來說,春季氣溫的溫差較大,早晚較冷,此時一定要適當“捂”一會兒。而晴日的中午時刻,氣溫一般都較高,如果此時在室外,陽光直射,便可適當減衣,比如脫掉外套。
必須注意的是,在春季,很容易出現室內比室外更冷的情況。所以進入室內后,必須及時將脫掉的衣服重新穿上,否則極易引起感冒。
春捂的同時,不能忘記多運動
春季時節,天氣不冷不熱,正是鍛煉的大好時機。 但是,剛剛經過寒冷的冬季,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包括肌肉功能都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肌肉和韌帶也都比較僵硬,一些在運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肌體組織還很脆弱。因此,剛開春的時候進行體育運動應該以恢復人體的機能水平為目的,注意適度,不能盲目追求較大的運動量。
在進行鍛煉之前,一定要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讓肌肉和韌帶得到充分的放松,防止因為運動量的突然加大而造成肌肉和韌帶損傷。
一些節奏比較慢且運動量不大的日常活動應該成為首選,如爬山、慢跑、步行和做廣播體操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尤其是在乍暖還寒的氣溫條件下,在健身運動中身體活動量過大、出汗過多,一旦被冷空氣吹拂,又沒有及時做好保暖措施,很容易使身體受涼感冒,以及誘發各種呼吸道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