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朱繼文
疫情穩定之后幼兒園進入了如火如荼的督導工作,每個管理者和教師心里都很清楚,督導的最終目的不是得分,而是借此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水平。
在督導中,對兒童發展指標的重視是毋庸置疑的,但對環境的重視程度也豪不遜色,因為我們深知環境是兒童發展的重要資源,班級的主題活動是通過環境呈現出來的、教師的引導也是從環境中體現出來的、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也是通過環境展現出來的、孩子的發展水平也是通過環境發現和了解到的。
環境對兒童的發展價值被教師們廣泛認可和關注。那么,督導中針對環境的檢查指標都有什么呢?我們需要關注環境的核心是什么呢?怎樣理解環境的作用呢?
針對這些問題我與老師們進行了參與式的教研活動,主要是在與園長和教師座談中出現的問題引起的反思。
督導中環境的要求指標
督導中把環境創設放在了保育教育的300分值中,其中環境創設的占比分值是45分,這45分中其中精神環境15分,物質環境才30分,往往我們過度關注的還是物質環境的內容。那園長教師要問了,環境的占比比例并不高啊,為什么園長教師要花那么大的力氣,不惜時間和精力來創設環境呢?我們很多的幼兒園的環境都是老師們加班加點創造出來,這是為什么呢?有必要嗎?環境的價值到底是什么呢?不如我們首先關注一下督導中關于物質環境的指標吧:
1. 配置符合國家及本市相關部門要求和幼兒年齡特點的戶外設施、材料以及室內玩教具;
2. 室內外設施、材料及玩教具安全、適用,數量充足,種類豐富,能夠支持幼兒進行自由選擇與探索;
3. 室內外設施安放合理,材料及玩教具投放滿足幼兒活動需求,利用充分,為幼兒的游戲與發展提供有效支持。
看似簡單的三條標準,您從標準中讀到了什么重點呢?環境指標要素中藏著什么玄機呢?我們摘取一下關鍵詞句并將其歸類:
初級要求:安全,適用,安放合理
中級要求:豐富,充足
高級要求: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能夠支持幼兒進行自由選擇與探索、滿足幼兒活動需求,利用充分,為幼兒的游戲與發展提供有效支持
前兩個要求相信我們都能達成,但重要就在高級要求中見出了差別——教師是否能夠支持孩子自主選擇和探究的過程;是否能夠為兒童的游戲和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投放材料時是否具有層次性的思考、挑戰性的思考、開放性的思考、對高結構低結構的思考;是否符合兒童年齡特點和主動性;是否能夠在師幼、幼幼互動中探索嘗試解決問題;是否貼近兒童的生活、能否拓展兒童的經驗、能否支持兒童的深度學習等等。其實這才是環境創設的關鍵要點。
環境創設中的問題
我發現確實是各個幼兒園都非常重視環境,甚至花重金請專業設計師來設計,用不同的材質來做底板。不知不覺間,環境成了設計師、園長、教師們的秀場;成為了地域材料加工制作的工藝品展示場所;成了孩子手工作坊的作品展覽基地,甚至以為上面張貼了孩子的作品就是以兒童發展為中心的環境了、就是站在了兒童視角的環境了、就是尊重了兒童的環境了。殊不知這些環境與孩子發展之間的關聯是什么?孩子的近期目標是什么?環境會說話,與孩子說了什么呢?孩子能夠感受到什么呢?
站在兒童的視角的環境成為了一句空話,教師還不能夠很好地理解和落地。有的教師對于環境的理解依然處于被捆綁的狀態,以為環境創設就是精致、環保、材料豐富,越新穎幼兒園就越有創新,甚至會以為這就是幼兒園的特色、就是美育幼兒園的表現!環境中過度關注了教師眼中的藝術美,往往就會缺少兒童的存在。
兒童的環境要懂得兒童、聽到兒童、理解兒童,這不是一句話那么簡單,它需要教師不但有專業的思想還要有專業的行為、專業的能力做支撐。我們要通過環境的創設給孩子展示的空間、記錄孩子的學習過程、發現孩子的探究問題、支持孩子的學習成長,這個才是環境的內涵要義。
幼兒園環境創設走過的4.0
我從事幼教工作已經32年了,作為時代的見證人,目睹了一年年園所環境創設的變化歷程,所以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做個小測試,說一說我自己認為的環境創設走過的4個階段:
Version 1.0幼兒園的環境是晾曬教師作品的地方,很少有兒童的參與過程。
Version 2.0有了孩子的作品,但大多是教師的挑選和加工,環境成為教師認為的孩子精致作品展示的窗口。
Version 3.0幼兒園開始認識到兒童是環境的主人,于是出現大量幼兒的作品展示,但沒有孩子深度學習的過程,往往不受兒童的關注,制約了兒童交流的話題。
Version 4.0幼兒園意識到環境來自于兒童的生活,要具備兒童視角,要有兒童樂于關注和喜歡的內容,有兒童主動學習過程,有兒童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現著孩子的發展和探究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