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活動是讓幼兒自由選擇、自發探索的自主活動,有相對寬松的活動氛圍,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幼兒能按自己的興趣、能力來進行活動,因而它能給幼兒帶來更多體驗成功的機會。
如何讓幼兒更多地體驗成功,促進他們主動、和諧的發展?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關鍵。
一、師幼共同商定區域分布
哈佛大學庫特、費舍博士認為“共同活動——獲得知識的基礎”。可見,在區域活動的組織與指導中,共同商定區域的布置是互動行為的開始,也是師幼這種互動關系具有平等互信性的特點。所以,在區域創設之際,就應讓幼兒成為活動策劃的主體之一。
我們知道,區域空間的合理布置是影響幼兒創造靈感與積極活動的一個主要因素。因此,在確定活動區位置時,我會和幼兒共同商量“我想把XX區放在什么地方。”并帶領幼兒在活動室四周、樓道、寢室等場地走一走、說一說“這里玩什么好?為什么好?”這一過程中,幼兒的想法和經驗便在一種輕松的無任何壓力的氛圍中得以表達。
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給予充分的尊重,以建議者的身份給予巧妙點撥。圖書區、益智區、建構區、角色區、美工區等就在師幼互動行為影響下得到合理分布。.
二、師幼共同豐富區域材料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中指出:“游戲材料和幼兒發展之間存在一種雙向關系,也就是說,材料的種類特點能刺激幼兒的行為方式,而幼兒也會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對材料的操作方式。因此,在活動區投放豐富適宜的游戲材料,也就成為教師的一項專業基本功。”而我在教學實踐中練就此項“基本功”的具體行為是:
1. 針對某一活動區的現有材料或幼兒游戲的“新亮點”,和幼兒一起展開討論,在師幼共同出謀劃策中,引發新的游戲材料。如:在小班的娃娃家游戲中,我觀察到幼兒出現四次為娃娃打針、看病的情節,于是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討論:“娃娃生病了,怎么辦呢?怎么為娃娃看病?需要什么材料……”通過討論,引發了新的游戲情節,豐富了活動材料。
2.收集和制作:活動區中投放的材料,我們提倡“廢物利用”“共同制作”。用奶瓶、小網袋,為“醫院”制作了“輸液瓶”。用紙盒、紙板制作了“小餐桌”,用可樂罐制作成建構大橋的“橋墩”……當然,材料的提供還要根據教育目標和近期教育內容及幼兒發展需求,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補充、調整、更新。
3.合理放置:在通過師幼共同制作和收集游戲材料之后,讓幼兒將其合理放置于各活動區中,這里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另一主體,只是提示幼兒“怎樣放才方便呢?”這樣在語言上給幼兒以行為和心理的影響,從而提高了幼兒行為的指向性。在這互動過程中,體現了幼兒智慧和能力,增進了師幼的信任和了解。
三、師幼共同制定區域規則
活動規則是有效進行區域活動的前提。經過幼兒共同協商的規則,他們愿意也較為容易接受。因此,師幼共同制定區域規則是非常必要,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它也是師幼互動中平等互信的體現。
在區域活動中,主要包括活動人數、進區、換區、材料使用、交往關系、角色職責等方面的規則,在共同制定時我們努力做到:
首先,將規則制定權交給幼兒。由于活動區是幼兒共同商定、設置的,幼兒對其有一定的活動期望值。所以,在教師對幼兒信任的心理暗示及幼兒自主選擇的要求驅動下,規則制定對他們來說是一件自然而高興的事。
其次,幫助幼兒提出合理建議。幼兒年齡小,經驗和能力不足,教師作為合作者、互動者,就應以幫助者的身份,以自身經驗和能力影響、促進幼兒更好地制定活動規則。
最后,允許幼兒對規則進行修改或重新建立。由于幼兒的經驗是隨著他們的游戲和認識經驗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因此,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對已經制定的規則提出質疑和調整方法,是從心理上給幼兒莫大的鼓勵和支持,從而讓幼兒在不斷調整游戲規則的過程中提高能力。
四、師幼共同參與活動過程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要學會觀察幼兒,也就是通過觀察幼兒活動行為,做出準確的判斷,并給予恰如其分的反應,善于運用“引導”“等待”和“回應”來促進活動中的師幼互動。
1.順應中的引導。即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必須建立在當前的活動上,關注幼兒活動的進展、動態,準確地判斷,不要出現表面上的應答或處理,而是在幼兒需要幫助時及時地介入,在幼兒專注于自我表現時,適時地退出。
2.適時地等待。幼兒從開始接觸材料到操作、探索、討論、得出結論是有一個過程的,要給幼兒發現問題、運用已有經驗探索、解決問題的時間,讓幼兒充分體驗獲得成功的快樂。
3.積極的情感回應。活動中,教師要接納、包容幼兒,允許幼兒宣泄情緒、情感,以極大的愛心去體會幼兒內心的感受。
區域活動是以幼兒自主學習的一種師幼互動過程,教師只有把握針對性、具體性、差異性的指導方法,才能發掘幼兒身上的優點、亮點、閃光點,才能最大限度地發展幼兒的才能,從而促進教師和幼兒個性、能力的雙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