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一区二区三区_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挺进_美国黑人一级毛片免费看的_在线看黄色小说


教研園地

從教學游戲化到課程游戲化

  文/邱學青:南京師范大學教授

  一、游戲化:貫徹“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精神之必然

  理解游戲化,需要弄清楚“化”的含義。“化”有變化、改變的意思,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后,構成動詞,表示使事物或現象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如綠化、本土化等。游戲化,意指使事物或現象轉變成游戲的性質或狀態。以此,不難推出教學游戲化、課程游戲化的含義。但如何深入理解游戲化、教學游戲化和課程游戲化,是我們行動的出發點。維果斯基認為,游戲是學前兒童發展的主要源泉,并非一種占優勢的活動形式。這樣的觀點,有助于我們對游戲化的理解。

  1.游戲化:順應學前兒童喜好游戲的天性

  游戲以其濃濃的趣味、愉悅等特性,吸引游戲者樂此不疲地自愿加入。玩游戲的人為了快樂而游戲,為追求輕松、愉快、自由的體驗,自愿被卷入游戲并陶醉其中。游戲是學前兒童發展的主要源泉,兒童心理最重要的變化,都首先在游戲活動中表現出來。

  這就意味著游戲好比放大鏡的焦點,“游戲在一個密集形式里包含了兒童各種發展的傾向,而且本身就是一個主要的發展來源”,游戲凝聚和孕育著兒童發展的方向。在游戲中,兒童的行為表現似乎總是高出他的日常行為,超越他的一般年齡。

  因此,陳鶴琴先生認為游戲是幼兒的生命,“游戲心”是兒童的天然本能,主張給予充分的機會、提供適當的刺激讓兒童“多與萬物相接觸才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正是順應兒童的這種天性,主張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與特點,幼兒的學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在親近大自然豐富多彩的生活、游戲化環境中,我們要營造愉快和諧游戲的氛圍,彰顯開放自由活動的魅力,吸引兒童卷入其中,體驗過程并表現經驗,滿足兒童自主探索、自我實現的需要,確保因勢利導地促進兒童有效發展。

  2.游戲化:浸潤放松性警覺感的情境體驗

  從兒童早期開始,兒童活動就沒有全部游戲活動時期和全部工作活動時期的區別,而只有著重點的不同。維果斯基強調游戲并非一種占優勢的活動形式,這種觀點沖擊了我們的常識。在實踐中,游戲大都以非嚴肅的活動形式而存在,人們常常會利用游戲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卻并沒有認識到游戲的意義及其價值,人們對待游戲的期望值有待提高。

  伽達默爾從哲學詮釋的角度出發,認為游戲者的行為與游戲本身有區別,游戲對于游戲者來說不是某種嚴肅的事情,但游戲活動必然與嚴肅性關聯,只有當游戲者全神貫注玩游戲時,游戲活動才會實現它所具有的目的。游戲者需要嚴肅認真地對待游戲活動,否則就會成為“游戲的破壞者”而被驅逐出游戲,游戲活動也會成為美國教育家杜威所指的缺乏目的的“傻淘傻鬧”。

  放松性警覺是保持兩種狀態的平衡:類似小孩的狀態,被動地聆聽狀態。所謂類似小孩的狀態即兒童所呈現的具備創造性的游戲狀態,及隨之產生的對不可預知結果的開放心態以及對預測或估計的一種積極狀態。被動地聆聽狀態類似于聽一場精彩的古典音樂會,既放松又全神貫注。當兒童處于放松性警覺狀態時,會更開放性地體驗游戲,容易接受輸入性的新經驗。

  兒童在保持游戲與被動聆聽狀態時,處于放松性警覺狀態,能在一種安全的情境下接受挑戰。教師通過游戲化的情境,將兒童浸潤在這種環境里,讓兒童產生并保持一種放松性警覺感,既能使兒童感受到良好有趣的活動,又能讓兒童始終以自然而單純的方式接受挑戰,使兒童學習成為看似自動化的主動過程。

  3.游戲化:創建最近發展區以激活經驗聯結

  張雪門先生倡導“一種自動游戲的方法斷不僅限于一種游戲本身為止,總能在這個重要的半徑上把各種活動和東西全畫在一起”的觀點。游戲不是為了愉悅心境,游戲必須成為經驗內容的主要部分。

  羅森菲爾德認為,如果沒有某種情感,記憶是不可能的,情感才能激發記憶。因此,游戲化的情境,對兒童積極熱情地參與大多數學習很重要。它不僅能促使兒童積極參與社會互動并保持良好的情緒,還能激發深層動機,對于兒童理解某事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維果斯基提出,游戲創造了兒童的最近發展區,游戲中的社會互動、想象和表征的轉換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能導致更高水平的認知形式。游戲可以激發兒童的學習,促使兒童超越現有的發展水平,尤其是當更有經驗或知識的他人予以其支持的時候。

  布魯納進一步強調,游戲情境為兒童提供的很多機會使他們能夠自己制定和實施游戲規則,成人與兒童的互動為間接學習知識創造了“支架”,激起足以引導兒童的自覺性和行動向更高水平前進的沖動,以促使兒童力圖表現自己日益趨向成熟的能力。

  游戲的最高目的是兒童的充分生長,能力的充分實現,以及引導兒童從一個水平向另一個水平前進。

  二、教學游戲化:中國幼兒教育的本土化創舉

  中國第一個學前教育法規《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1903)》(簡稱《蒙養院章程》)中規定,游戲位列蒙養院保育法之首。但由于當時“師資多為教會出身女子,家境貧寒、年輕無知,盲從譯文,材料匱乏,機械實施,兒童被動瞎學”,她們把談話、手工、唱歌、識字、積木等科目,按時間段排在功課表上。

  教師高高地坐在上面,兒童很端正地坐在下面。教師教一樣,學生學一樣,全體活動不脫離教師的示范,兒童不能別出心裁。教師效仿西洋皮毛,簡單地把教材《三字經》《百家姓》的內容變作了游戲、歌謠、談話、手技,忽視兒童的興趣。盡管《蒙養院章程》把游戲作為首要的保育法,但當時幼兒教育以“灌輸式”呈現“小學化”的現象較為普遍。

  1.關注游戲:中國幼稚園本土化的開拓性研究

  從美國學成歸來的陳鶴琴深知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但當時中國幼兒教育封閉、停滯、落后,游戲在幼稚園首要地位的落實受到限制,低水平師資沿襲“小學化”,整天將兒童關在狹小、擁擠的“幼稚監獄”,游戲時身體相互碰撞。“不管兒童此刻要不要玩,而教師總叫他們去玩。”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被忽略,兒童過著簡單乏味的生活,缺乏與環境和社會接觸的機會。

  陳鶴琴一針見血地指出,“吾國社會對于游戲不加注意,甚有以為學校不宜讓兒童游戲的,普通人常以游戲為頑皮”,“為什么不準他游戲?為什么強迫他一舉一動像我們成人一樣?……假使我們要收教育的良果,對于兒童的觀念,不得不改變;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陳鶴琴觀察發現“快感是兒童產生游戲的誘因,只有當游戲給兒童帶來快樂時,只有當兒童有好動的天性及游戲的能力時,兒童才愿意游戲”。因此,為改變游戲名存實亡、幼稚園“小學化”的局面,他大聲疾呼革除流弊、實行改革。

  陳鶴琴主張要把兒童教育好,必須了解兒童的心理發展。他十分重視通過親自觀察來了解兒童的發展,最早運用觀察實驗的方法,每日對其長子的身心發展變化和各種刺激反應加以周密地觀察和實驗,進行詳細的文字和影像記錄。通過808 天的持續研究記錄,他發現了兒童好游戲等心理特點,旗幟鮮明地提出兒童的“游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戲”的觀點,主張關注游戲對兒童發展的價值。認為“兒童好游戲是天然的傾向。近世教育利用這種活潑的動作,以發展兒童之個性與造就社會之良好分子。”他從兒童身心發展的角度考察兒童游戲產生的原因與游戲的發展變化,對游戲進行了科學深入的研究。他在評述國外游戲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關于游戲的價值、種類及發展階段等觀點。

  在幼稚園課程研究的過程中,陳鶴琴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教學游戲化”等15條辦園主張,他所創辦的我國第一個幼教實驗中心——鼓樓幼稚園的實驗成果,也成為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幼稚園課程標準》的制定基礎。他的研究奠定了中國兒童教育科學化研究的堅實基礎,開創了運用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化幼兒教育的先河。

  2.教學游戲化:課程游戲化的觀念初現端倪

  陳鶴琴基于自己對兒童游戲的觀察和研究,發現“兒童在一天醒的時候,只是動作,無所謂游戲,無所謂工作。”他認為幼稚園沒有必要把游戲與工作分開,當教育活動充滿趣味,符合幼兒好游戲的天性時,幼兒會自覺地在活動中學到東西。幼稚教育的主體是兒童,游戲是兒童的生命。由此,陳鶴琴順應兒童好游戲的本性,以“做”為中心,把游戲看作是兒童學習科目的入門途徑或輔助方式;提倡在幼兒園教學中,用游戲式的教導法;主張幼稚園應當采用游戲式的教學法來教導兒童,即“教學游戲化”。用游戲的方式教育,兒童不但學得快、效果好,而且印象深刻。

  所謂教學游戲化,就是“化”教學為游戲,游戲化的教學法是陳鶴琴提出的幼稚教育的原則之一。他觀察發現“兒童總是喜歡游戲的,而且他游戲的時候會忘了自己,用全副的精神去做他的游戲,名義上雖是游戲,但所學的卻是很好的東西。”因此,他認為游戲化適用于任何人與兒童,也適用于任何工作與教學,年齡越小越適宜。

  對成人來說,凡事當工作做就痛苦,當作游戲做就快樂,更何況以游戲為生活的兒童呢?他以教顏色為例,教師不必拿出某種顏色、某種色紙教兒童識別,只要用各種顏色來畫圖畫,用各種顏色來做昆蟲的游戲。這樣非但可以教顏色,還可以教自然科。由此,他認為游戲具有雙重價值,即“游戲的直接用處,雖只是尋求快樂,然而間接的用處則甚大,因為它可以發展兒童的身心,使兒童的感覺敏捷,對于兒童的生活有莫大之助益,所以幼稚園應當采用游戲式的教導法去教導兒童。”

  針對當時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傾向,他以讀書為例進一步解釋游戲化,如果能“化”讀書活動為游戲,讀書就會變得更有趣和快樂。名義上雖然是游戲,但所學的卻是很好玩的學問、很好的東西。由此,陳鶴琴研究制作了識字牌、綴法盤等教具,教兒童通過各種識數的游戲去識數、識字。

  “教學游戲化”的提出,是借鑒美國先進的“做中學”理論,基于中國幼兒教育的實際情況,建立在對兒童觀察和研究的土壤里生長起來的,具有較強的適宜性;為扭轉當時“灌輸式”的“小學化”,給出了具體可操作的方法,解決了當時幼兒教育缺乏理論和實踐的困難;奠定了近代中國幼兒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3. 游戲即生活:對杜威“做中學”教育思想的呼應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強調學校不能脫離眼前的生活,正如人不能脫離其生活的環境。教育就是兒童通過活動區體驗和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學校課程應該著眼于兒童心智的生活經驗,從現有的直接經驗開始,注重培養兒童對現實社會的適應能力。對于幼兒園的兒童來說,這個過程就是游戲的過程,“兒童的生活可以說就是游戲,用游戲的方式教育兒童不但學得快、效果好,而且印象深刻。”兒童在做事,就是在游戲,“沒有一些游戲和工作,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有效的學習。”

  陳鶴琴深受杜威關于“游戲”與“工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思想的影響,“兒童對于游戲有一種天生的欲望,在低年級中最有用處”。他看到了兒童游戲既有尋求快樂的直接目的,也有促進兒童發展的間接目的。他認為,對于兒童來說“游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戲”。他以“做”為出發點,認為一切的學習,不論是肌肉的,還是感覺的、神經的,都要靠“做”。“教學游戲化”就是利用兒童好游戲的本性,激發其學習動機,讓兒童自由、主動地“做”,充分尊重了兒童活動的主體性、積極性,強調了直接經驗的重要作用。

  可以說,陳鶴琴“教學游戲化”的重大歷史意義在于,其受到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理論的直接影響,吸收了杜威重視兒童“做中學”的直接操作理念,將杜威思想本土化、科學化的實踐創新,是立足中國本土、堅持兒童立場、關注實踐問題的嘗試,是借鑒外國理論、運用科學方法、創新教育理論的研究。

  以兒童立場作為兒童教育的起點,將兒童心理作為兒童教育的基礎,正是當時中國傳統教育所欠缺的,經過長期教育實踐的總結和發展,陳鶴琴提出“以兒童為主”的基本觀點,它與杜威提出的注重兒童教育的觀念整體相似,不僅繼承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還在本土化的研究中對中西文化進行了融合與創造。在繼承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陳鶴琴根據中國國情做出了本土化、科學化實踐創新。

  三、課程游戲化:對“教學游戲化”之傳承與超越

  陳鶴琴提出,幼稚園課程就是3-6歲孩子所能夠做而且喜歡做的經驗的預備。他認為幼稚園里的課程很容易游戲化,提倡幼稚園的課程應當采用游戲式的教導法。他提倡“教學游戲化”,他相信無論什么工作,都可以化作游戲,要看教師的能力。由于當時師資水平的局限,盡管他把畫圖、看圖、剪紙、著色、穿珠、錘擊、澆花、泥塑、玩沙等帶有一定任務的動作,都看作是有教育價值的游戲,提倡大部分幼兒園課程都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來進行,但并未能系統地付諸實踐,他認為“其充實與發展,有待大家研究和努力”。當下,在幼兒園中提倡游戲化的課程理念,貫徹“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精神,正是對我國幼兒教育思想的傳承和創新,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課程游戲化”沿襲了“教學游戲化”的命名,是對“教學游戲化”理念的回歸,對兒童權益的尊重和保護,對幼兒教育質量提升的改革與創新。

  1.回歸兒童立場,保障游戲權利

  兒童立場的核心是保證兒童的游戲權利和游戲需要。《兒童權利公約》(1989)第31條明確規定:“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閑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游戲和娛樂活動……”“應尊重并促進兒童充分參加文化和藝術生活的權利,并應鼓勵提供從事文化、藝術、娛樂和休閑活動的適當和均等的機會。”實施課程游戲化就是保證兒童有充足的游戲活動時間,是對兒童權利主體地位的保護,是把游戲權利還給兒童,尊重兒童的獨立人格,保障幼兒的游戲權利。只有讓幼兒在尊重權利的環境中成長,他們才懂得如何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我國政府文件明文規定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但由于對游戲與游戲活動缺乏清晰認識,實踐中常出現這樣的混亂:強調游戲輕松、愉悅的性質,誤把游戲活動當作隨心所欲的非嚴肅活動;強調游戲自由的特性,理所當然地將游戲活動變成無須遵守規則的活動;強調游戲自主的性質,夸大了游戲活動中兒童的盲目自主,缺乏教育目標,致使教師難以發揮教育指導作用……當下,游戲成為集體教學活動的擺設或調味品,幼兒園普遍存在“游戲困境”,即在理論上、口頭上重視游戲,而在實踐中行動中輕視和忽視游戲。

  游戲與課程教學活動各自獨立,重上課、輕游戲的“小學化”現象依然存在,形式上將游戲活動安排在一日生活的主要時段,從名稱和形式上都提到了游戲,但并未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有觀點認為,兒童在游戲就不在學習,即使認為游戲時在學習,但效果也不如老師組織的教學活動。盡管游戲是自由的,但自由的韁繩卻牢牢控制在成人的手里。

  為指導幼兒園和家庭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凸顯了以下四層意思。

  第一,尊重幼兒獨特的學習特點。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重視幼兒通過游戲、日常生活獲取“直接經驗”的學習方式。

  第二,強調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一日生活的每個環節都蘊含教育的契機,教師要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主動獲取經驗的需要。

  第三,重視環境資源的作用。創設豐富的、有準備的教育環境,滿足幼兒在游戲中獲取經驗的需要,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

  第四,游戲從某種具體活動擴展上升為具有游戲性質、滲透游戲精神的幼兒園一日活動,杜絕“小學化”傾向。

  課程游戲化的實施,旨在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充分凸顯游戲性是幼兒園教育教學固有的重要特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方式決定了幼兒園必須“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是對陳鶴琴“教學游戲化”理念和實踐的延續。其實,“課程游戲化”的思想早在陳鶴琴提出“教學游戲化”時就已初見端倪。

  由于時代背景的局限,陳鶴琴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將游戲作為教學服務的手段,順應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認識規律,滿足幼兒好游戲的需要。“課程游戲化”將游戲化的范圍由教學活動擴展到一日生活的每個環節,落實了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理念;“課程游戲化”不再局限于把游戲作為一種手段,展現了游戲過程體驗的本質特征;“課程游戲化”不再是人為地把某個活動變成游戲的性質,更強調基于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創設相應的環境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兒童主動學習的動機,彰顯了尊重幼兒主體地位和權利、尊重幼兒學習與發展規律的兒童觀和教育觀;“課程游戲化”關注幼兒在生活活動過程中的經驗和興趣,注重教師觀察的過程性評價,讓幼兒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投入學習,開心游戲、主動探索、快樂成長。這樣從內容到形式、從實施到評價都根除了“小學化”傾向,實現了從理念到形式的整體跨越。

  2.貼近幼兒心靈,豐富游戲性體驗

  “課程游戲化”堅持以兒童為本,以兒童的發展為核心理念,尊重幼兒的經驗興趣和學習特點,關注幼兒游戲和日常生活對幼兒發展的價值,努力為兒童創造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學習機會。兒童的游戲世界就是一個體驗的世界,在游戲世界中他們盡情忘我、全神貫注、不知疲倦,充分享受著游戲過程的輕松、自由、新奇、刺激。這是一種心理體驗,發生在一切“游戲性”的活動中。然而并非所有的游戲活動都一定存在游戲體驗,也即并非游戲活動就能給兒童帶來游戲性體驗。

  “游戲性”是游戲活動的一種客觀特征,是以主體性為核心的積極向上的人格特征。利伯曼認為“游戲性”是判斷活動是不是游戲的標準,是所有游戲活動的重要特征,它貫穿于游戲者的各個方面,包括身體活動的主動性、認知活動的主動性、社會交往的主動性、情緒情感的積極主動性等。赫伊津哈提出游戲有各種程度不同的特征,有時游戲性強,有時游戲性弱。游戲性強的孩子,性格開朗、態度積極、具有創造精神、交際能力強。杜威則提出游戲性是一種自由的精神態度,是心智的態度,游戲態度通過游戲表現出來;工作的態度和游戲態度一樣,也是心智的態度。對于游戲者來說,有什么樣的游戲態度,就表現出怎樣的游戲。心智不自由的兒童,在游戲中表現出來的就是拘謹、無主見、無思考、沒有想法,缺乏自我規劃、學習的能力。因此游戲性體驗比游戲本身更重要。

  “課程游戲化”并不拘泥于具體游戲活動,并不是把幼兒園的一日生活都變成游戲的形式,以游戲活動取代教學或生活,而是賦予幼兒園一日活動以游戲的性質,以游戲的魅力吸引幼兒自愿走進活動,使活動更貼近幼兒的心靈,讓幼兒享受著游戲般輕松、快樂、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的狀態。

  幼兒園課程要以適宜的內容和方式引發兒童主動、充分的活動,讓兒童有時間成為兒童,有時間成為真正的主動學習者。只要幼兒感受到活動中輕松、自由的氛圍,即使看起來像是嚴肅的工作,但心理體驗到“游戲性”,就會嚴肅認真地參與,在有趣的活動中體驗者嚴肅工作和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這樣就能保證活動更接近幼兒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更好地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使幼兒在一日生活中表現出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等品質。

  “課程游戲化”所提倡的自由,不是形式上外在表現的自由散漫,也非盲目地隨心所欲或者偽裝的自由。自由有邊界,有自由的地方,就一定有規則的存在,離開規則也就沒有自由的存在。追求自由不是目的,目的是養成遵守規則的態度和意識,學習遵守規則,更加專注、主動、積極地投入活動。“課程游戲化”是為了培養兒童心智的自由,培養兒童不必拘泥于事物特性的游戲態度,是一種心智自由的態度,兒童不用去關心一件事情是否真正“意味著”他所比擬的東西。“課程游戲化”所追求的自由,正如杜威所言,是實現游戲態度與工作態度的轉換,即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

  幼兒園要以兒童為本,創設豐富、多元的生活和教育環境,吸引幼兒自愿參與并有事可做,滿足他們多樣化活動的需要。只有當幼兒全神貫注、嚴肅認真地參與活動,游戲活動才會實現其所要達到的目的。“課程游戲化”并不是要讓幼兒園取消集體教學,將所有的活動都變成游戲;并不是一定要組織多么好玩的游戲,而是要凸顯那種讓人著迷、入迷的,吸引人的節律與和諧,以自由的表象、規則的形式、節律的運動,以及神秘莫測、變幻未知、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的自由精神,表現游戲秩序的內在表征;不在乎是教學活動,還是學習活動名稱上的變化,也不在乎是室內還是戶外地點的不同,其目的在于使幼兒園教育回歸并還原兒童本真的生活,讓兒童在生活、游戲中積極主動、自由、自主快樂地學習。

  3.聚焦幼兒生活,培養學習品質

  游戲不是幼兒的全部生活,但沒有游戲或很少游戲絕不是幼兒的生活,游戲是兒童生活的主要內容。陳鶴琴主張游戲是兒童重要的生活,游戲與生活是相融的。兒童生活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他們在日常重復著吃、喝、拉、撒、睡的過程中,逐步學會生活的技能,養成生活的習慣;在與成人、同伴的交往中積累著經驗;在與大自然接觸的過程中,感知各種自然現象、了解自然的豐富多彩……一日生活環節蘊含著豐富的學習與發展契機,兒童本能地生長總是在生活過程中展開的,生長是生活的內容,生活即發展,發展、生長即生活。在幼兒那里非游戲活動也可能帶有游戲的意味,正如杜威所言:一切非游戲的活動都可能因當事者的態度而披上游戲的色彩。

  游戲是自由的,是具有可塑性的。在自然生長的過程中,在較早的游戲時期,就應該注重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的培育。在幼兒玩假象游戲的同時,教師要將游戲的態度逐漸轉化為工作的態度,以避免兒童在游戲中沉迷于恣意的幻想而脫離現實,要注意使兒童擴展和更精確地認識現存事物,獲取某些熟練的技巧,來選擇和支配各種方法,用以達到其目的。這樣才能幫助他們很好地實現有效銜接,具備順利進入小學學習的較好的心智、能力和習慣。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由于幼兒在生活中獲得的知識零散瑣碎、粗淺表面,似乎與系統的學業知識無關,導致那種打著為入學做準備旗號的“小學化”現象日趨嚴重。

  “小學化”的顯著特征是忽略幼兒的游戲和生活,忽略幼兒在生活中的學習與發展,尤其是忽視幼兒社會性與情感、學習興趣、學習品質、學習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如果為進入小學做準備而單純追求知識技能的學習,忽視學習品質的培養,這對幼兒終身發展將十分有害。

  幼兒教育應該考慮幼兒認知、情感、社會性的發展,真正的入學準備應該是包括幼兒心理的、身體的、行為習慣、學習能力、學習品質等全方位的準備。這樣的入學準備,從幼兒進幼兒園之時就已經開始,幼兒在愉快的幼兒園生活中能獲得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在實踐中我們發現,越是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或游戲性活動,幼兒越投入越專注,越能主動克服困難、勇于探索嘗試,這里的主動、專注、敢于克服困難、不怕挫折等正是學習品質的基本要素。

  因此,我們要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游戲是“兒童的精神態度的完整性和統一性的標志,它是兒童全部能力、思想、以具體化的和令人滿意的形式表現的身體運動、他自己的印象和興趣等的自由運用和相互作用。”生活化、游戲化的活動情景更容易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的學習品質。良好學習品質的養成又會進一步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

  四、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愿景與展望

  課程游戲化是一項由政府推動的學前教育質量工程,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探索性實踐,以項目推動問題的解決。為保證可持續地推進項目實施,生態學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把課程游戲化看作是整個教育生態背景中的一部分,將幼兒教育放在社會各種復雜的生態關系之中,構建由政府、園所、教師、家長相互聯系平衡發展的共同體,協同共構形成課程游戲化實施的支持系統。

  1.政府規范引導,促進觀念轉變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珍視幼兒游戲活動的獨特價值,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尊重個體差異,鼓勵支持幼兒通過親近自然、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學習探索,促進幼兒快樂健康成長。”“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面向全體幼兒,關注個體差異,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結合,寓教于樂,促進幼兒健康成長。”這是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的重申和對游戲的強調。幼兒園教育是一個系統的質量工程,課程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政府政策的規范與資源管理,可以保障游戲的權利,讓游戲真正回歸幼兒、真正進入幼兒園活動,從課程改革入手促進兒童觀、教育觀、課程觀轉變。“課程游戲化”關注幼兒學習的特殊性,以兒童發展為核心,構建成就美好童年的文化生態。

  2.園所環境貼近幼兒的心靈,形成資源豐富的教育生態

  保護兒童立場,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創設豐富的、有準備的教育環境,滿足幼兒在游戲中獲取經驗的需要,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是拓展課程資源來源和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園所要更加關注環境與幼兒發展的價值,創造與自然融合的、開放多元、人際互動的環境,以及準備充足的材料和空間,構建主題資源和課程資源,提高資源使用的實效性,以滿足幼兒活動的需要,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注重領域經驗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

  3.教師素養不斷提升,營造寬松的心理生態

  課程游戲化是幼兒園教師綜合運用多種專業能力實現專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教師應逐步掌握幼兒學習特點和發展規律,提高觀察分析幼兒行為的能力,將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落實到一日生活環節,科學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學習與游戲,關注生活衛生習慣、學習品質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伴隨著課程游戲化地深入開展,教師迫切關注的問題得以解決,教師關注生活細節、利用課程事件和偶發事件觀察并發現幼兒的專業能力持續提高,教師的專業自主權、課程建設能力持續提升,尤其是觀察分析、環境創設、課程設計、評價反思能力和培養幼兒自主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持續深度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幼兒園師資隊伍力量得以隨之增強。

  4.家園合作意識增強,同構和諧共育社會生態

  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兒童所處的家庭環境、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等,對兒童的發展至關重要。家長在幼兒園教育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當他們發現孩子在游戲活動中能夠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究,就會加深他們對幼兒園教育的了解和幼兒學習方式的理解。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對事物的濃厚興趣和積極探索也會激發家長的參與意識,因此,應引導家長轉變觀念,將入學準備從片面的知識準備變為學習習慣和興趣的培養,徹底改變“小學化”傾向。縱觀近幾年的學前宣傳月活動,“游戲,點亮快樂童年”“科學做好入學準備”“特殊的時光,不一樣的陪伴”都在向家長傳遞著幼兒教育的核心理念,幫助家長形成科學育兒的理念并愿意陪伴孩子一起成長,使得親子關系越來越親密。優化家園共育關系,是實現家園和諧的現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