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課的結構
課的結構是指課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順序和時間分配。課型不同,課的結構也不同。新教師在聽課時,首先要看的就是別的教師是怎樣安排課堂結構的。
例如:
>>教學目標在何時采用何種方式呈現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如何通過提問使學生有意識地從認知結構中提取相關的舊知識,并激活舊知識;
>>怎樣創設教學情境,導入新課的教學;
>>怎樣通過簡明、準確、生動的語言系統呈現新內容;
>>采用何種方式完成對新內容的鞏固;
>>如何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加強知識的應用與遷移。
除了注意每個環節的實現方式,還要注意時間安排,否則就會出現一節課“前緊后松”或“前松后緊”的不合理狀況,使課堂結構顯得不夠嚴謹。
二、“聽”重點難點的突破
聽課時就要聽教師是怎樣縱橫聯系學生已有知識舉例說明,化難為易,突破難點,突出重點的,這些往往是他們積累多年教學經驗的所得。
三、“聽”指導語及教學媒體運用
一般說來,指導語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多媒體課件增強直觀效果,同時也有利于引導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此外,多媒體課件還具有訓練學生的隨意注意的主動性,便于課堂小結和課后復習等功能。
但是媒體運用不是多多益善,先進的媒體未必收到良好效果。所以聽課時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看人家是如何選擇媒體的、運用是否行之有效。
四、“聽”課堂的氣氛
課堂氣氛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景氛圍。這種氛圍如果是和諧融洽、平等民主的,就能激發學生的潛能,樹立學習的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個好的教師能夠創設一種愉悅、和諧、充滿人文情懷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能夠平等對話,完成情感交流;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會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
教師是通過何種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是以激情感染學生,還是用親切的語言鼓舞學生?這些都是新教師聽課時需要特別注意的。
有時年輕教師在課上也鼓勵學生參與活動,但師生低層次的信息交流過多,看上去挺熱鬧,其實學生并沒有真正或來得及思考,象“是不是”“對不對”“就是說”“什么”等。感覺有些問題是明知故問、目的性差,這實際上也是限制學生思維的“課堂霸權主義”。有時老師讓學生討論問題,教師往往游離于學生之外,有時在頻頻看表,感覺上是在等時間。
五、“聽”教學細節
細節,往往是教師綜合素質的流露,有經驗的教師舉手投足間都能體現出優良的教育意圖,一個肯定的眼神,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青年教師往往不太注意或浪費潛在的教育資源。
細節一:對學習有困難的那部分學生,有經驗的老師經常用“試試看”、“還沒準備好?”“還有沒有要補充的”、“還能不能再完善些”等非常有人情味的言語,讓這一部分學生積極參與,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真心關愛,體現了面向全體,以人為本的真諦。
細節二:有的教師在叫學生時用“請”,同時掌心向上,像托起太陽的一樣的手勢,從這一舉動中,透著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期待。
六、“聽”閃光之點
一節課聽完了,哪怕從整體上來看是失敗的,只要我們認真去捕捉,至少都會有一兩個閃光點。一般的公開課,也多有靈采飛揚的機巧之作!有哲人曾說,世上最聰明的人是那些善于發現別人長處,并能學習別人長處,最終使其變為自己的長處的人。
因此,我們在聽課時,一定要首先抱著一種虛心學習的態度,要積極調動自己敏銳的眼光,善于去發現人家課堂上的每一點閃光之處,然后慢慢品味,細細揣摩,再將其拿到自己的課堂上去實踐印證,這樣久而久之,自然會功力日進。
七、聽課后的反思、總結
聽課后,要認真思考。一節課的好壞,不同時期、不同學科有不盡相同的標準。此外,一堂好課還要做到:要有科學性。
這里的科學性一指呈現的材料、知識、觀點必須是正確的;二指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否準確,是否體現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就是幫助每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其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教師對教材為何這樣處理?換成自己該如何處理?教師是怎樣把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的?自己應怎樣對“閃光點”活學活用?
思考之后,記下其得失優劣,寫下我反思之法,借鑒之道。并和自己的備課思路進行對比分析,大膽地去粗取精,揚長避短,寫出符合自己特點的教案,并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