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年前,美國曾經有一項針對3歲兒童的語言認知情況的教育學研究發現,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比富裕家庭兒童少接觸相當于3千萬個詞匯信息量的語言。這讓他們從學齡前就處于劣勢。該研究結果引發教育界呼吁增加幼兒園學齡前項目的投資并發起活動鼓勵父母與孩子溝通。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差在哪里呢?
一、忽視家庭語言環境的創設
許多父母忽視了幼兒家庭語言教育的重要性,他們片面的認為幼兒語言的培養是幼兒園老師的責任,認為孩子在幼兒園老師的指導下,通過上課,和同伴交往、交流,他們的語言肯定會得到發展,回到家后就沒必要在浪費時間對其進行更多的語言教育。從而,父母們就忽視了家庭語言環境的創設。他們在幼兒面前會使用不規范的語言進行交流,例如:父母們不注重講話的方式,說粗話、臟話。父母們也不注重幼兒早期讀物的選擇,他們很少會根據幼兒年齡特點來選擇語言材料。因此,父母們選擇的語言教材不是文字過多,就是圖像過多,這都不利于幼兒語言的發展。
二、父母與幼兒交流過少
語言交流是語言發展的前提,但許多父母都忙于工作,無暇與幼兒交流或是很少主動與幼兒交流。大部分父母只有在向幼兒提出某種要求時,才與他們進行較長時間的交談。有時幼兒會向他們講述一些事情,有些父母會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樣子,這會導致幼兒不愿與人交流。
三、未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
幼兒父母往往會忽視幼兒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教育素材。例如:當天氣變化的時候,父母不會利用現有的材料對幼兒實施語言教育,很少有父母會對幼兒說:“看!天上有烏云出現,快要下雨了,我們進屋好嗎?”又如,當幼兒看到樹的時候,父母們很少會讓幼兒說說這樹的名稱、數量、特點等。他們都忽視了“教育緣自生活”的原則。
四、父母缺少語言教育方面的知識與技巧
在家庭中,語言教育的教育者是幼兒的父母。他們大多數是沒有受過正規學習的教育者,對幼兒的語言教育不像幼兒園老師那樣有專業的知識和技巧,可以對幼兒進行較系統的語言培養。他們錯誤地認為語言教育就是讓幼兒開口說話。因此,會采用鸚鵡學舌的方式,自己說一句,讓幼兒跟著說一句,或是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來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
對于幼兒家庭語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父母們要給予高度重視,并積極采取有效對策,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然而,僅僅讓低收入家庭兒童接觸更多語言環境是否足以彌補語言認知的不足?據報道,最近,一個研究機構向這個觀點提出挑戰。該機構研究認為,比起在生活中接觸到多少詞匯,兒童和家長或監護人之間的溝通質量顯得更為重要。
供稿:徐寧 校對:王方